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城市·活动 > 天津 > 新数码转接老镜头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1):    1   <<  26  27  28  29  30  >>   3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lihui786 于 2015-02-04 21:54 加入精华
2014-06-01 08:37  #376
会员
西楼居士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6508
发帖数: 5600
注册日期: 2013-05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西楼居士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 PENTAX , PENTAX K-r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09:42  #377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西楼居士 发表
蜜蜂老师讲得非常好,跟2张昨天在龙顺庄园拍的。
用F70-210/4-5.6红字,这只头是宾得转自动的第一支,S-M-C镀膜技术刚采用,玻璃片,出时间不长就停产了。


很休闲的地方。这个头的色彩的确有宾得对德头技术的承传,很明显。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现在即便一些高级镜头都有树脂镜片参与了,说优说劣为时尚早,完全就是个好恶问题,犹如坚持胶片的人,即便数码器材有很多优势了,但他就是不喜欢,木筏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1:45  #378
会员
西楼居士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6508
发帖数: 5600
注册日期: 2013-05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lihui786 发表

很休闲的地方。这个头的色彩的确有宾得对德头技术的承传,很明显。随着制作技术的进步,现在即便一些高级镜头都有树脂镜片参与了,说优说劣为时尚早,完全就是个好恶问题,犹如坚持胶片的人,即便数码器材有很多优势了,但他就是不喜欢,木筏

如同眼镜,玻璃片压得鼻梁酸痛,镜头也如此,一个有树脂的2个重,远道无轻载,只好吃些窝边草了。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8:45  #379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西楼居士 发表

如同眼镜,玻璃片压得鼻梁酸痛,镜头也如此,一个有树脂的2个重,远道无轻载,只好吃些窝边草了。

今天在新浪见到一篇这样的博客,介绍这只头如下:

摄影器材笔记-PENTAX SMC-F 70-210/4-5.6 (2007-04-16 10:36:10)

这是PENTAX推出的第一代自动对焦镜头,作为一只设计和生产于差不多20年前自动对焦镜头有很多值得圈点之处。
这是个常用焦段的镜头,在手动时代PENTAX有M80-200/4.5和A70-210/4,虽然PENTAX研究自动对焦时间并不晚,还首先推出了机身对焦马达的自动对焦镜头35-70/2.8-3.5,但是并没有发扬光大,而是推出了机身对焦马达的SFX系列相机,辅之以一系列-F系列的自动对焦镜头,PENTAX SMC-F 70-210/4-5.6便是F系列里的一只镜头。
从这个镜头的外观和虑镜口径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镜头继承了PENTAX在手动时代一贯的追求小巧的思路,镜头也极尽小巧的设计,只有49mm的虑镜口径在这个焦段的镜头里可以称为最小,当然我们不能希望整个镜头如同它的虑镜口径一样的苗条,也许这在手动时代是可能的,但是在自动对焦年代这是不可能的,结果是整个镜头伸长之后便类似拉杆天线的形状了,显然有失美观。镜头缩回以后就变成一根短粗的灰色的圆火腿,不过这根火腿有些咯牙,因为他的内镜桶是金属的(这样的设计,今天在业余级别的变焦镜头中已经很少见了),外壳虽然是塑料,但是却很厚重,不过优点是这个镜头体积很小,携带很方便。镜头的调焦环做的比较宽大,橡胶质地的竖条状的防滑纹手感也不错,转动阻尼较一般的自动对焦镜头大,垂直向下的时候不会自行滑动。不过拍摄中要使用手动对焦环就不那么方面了,非常窄小的手动对焦环很难一下子抓到,而且呈斜面的造型,也不适合抓握,手动对焦的手感比现在地自动对焦镜头要紧些,旷量也稍微小些。对焦指示窗虽然已历多年,仍然非常清楚,这种方式今天已经不多见,现在地镜头多数都取消了对焦指示窗,显然是控制成本的考虑。不得不认为,PENTAX在从手动对焦镜头转而制造自动对焦镜头。有点一下子找不准造型和分寸。使得镜头虽然用料实在,但是外观颜色和造型却很一般,灰黑色的外形很难显示质感,因为体积小,550克重量拿在手里就显得有些重了。光圈环非常的靠后,材质为塑料,转动的感觉还不错,卡口是不锈钢材质,非常的光洁。镜头的镀膜和手动镜头镀膜的颜色很接近,不过感觉镜头内部的消光做的并不是很理想,能够看到镜头内部的套筒。
镜头的光学结构为13片9组,光圈叶片为9枚,曾经见到不少关于这个镜头使用了低色散镜片的传闻,甚至有些网站直接将这只镜头标注为F70-210/4-5.6 ED,但是就我个人的观察来说,我不认为这枚镜头使用了低色散镜片,因为厂家并没有提供这只镜头使用低色散镜片的官方资料,比如标识等等,另外这些提出这只镜头使用ED镜片的网站并不能提供这只镜头的低色散镜片安装位置的光学结构图,事实上这类镜头即使用低色散镜片,如果只是放在后组,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我想如果是真的使用了低色散镜片,也很可能只是在后组使用了一枚而已,PENTAX作为保守的厂家通常是不著名这样的不具有明显作用的设计的,而不是象某些第三方镜头厂,即使用了很小一片低色散镜片也要大肆吹嘘一番,事实上这样效果微乎其微。
关于镜头的成像我只能作个比较主观的评价,既无时间也无条件进行客观评价,其实客观评价对于关注者而言更加晦涩难懂,反倒不如主观评价来得直接(只是请持不同意见的宽容些,别扔耐火砖。)。对这只镜头的成像评价主要来自使用,这只镜头拍的片子既有胶片又有数字的片子,如果以张数计算,大约有20000张。单纯从分辨率看,这枚镜头显然一般,这也难怪,PENTAX的设计思想是不以分辨率为目标,这种早期的自动对焦镜头显然就是如此。镜头的色彩有点沉郁,色彩比较厚重,显得不够明亮,和现在新设计的PENTAX镜头风格差别不小,特别是和SMC-FA*200/2.8这样的镜头放在一起的时候更显示出这个镜头再分辨率上的一般和色彩上的沉郁凝重。
在对抗玄光方面这只镜头表现出PENTAX镜头的平均水平,既不突出也不差。我们相信PENTAX一直在不声不响的改进和悄悄提升SMC镀膜的性能,但是这并没有进行公开的宣传。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只镜头的抗玄光能力并不如在其后推出的镜头突出(当然比第三方厂家的镜头还是要好一些),我一直怀疑其镜桶内部的消光处理不是很到位使得这枚镜头抗玄光性能不是如同其兄弟们一般突出。
镜头的对焦感觉还是比较有力,和焦速度也能接受,虽然这更多的取决于机身的对焦传感器、对焦算法和对焦马达的力量,但是镜头自身的机械结构也会对速度产生影响。
评价一枚镜头的性能,实际上更多是综合各个方面而作出的,因为某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甚至矛盾的,例如,在性能上非常突出的镜头,往往在成本上又是很多使用者不愿意接受的,一枚好的镜头应该是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也就是费效比更高。从这个角度评价,这是一只不错的镜头,当然离很好还有差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停产时间已经很久。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8:46  #380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还附有这支镜头的照片两幅,不知是否与西楼兄手里的一样

lihui786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8:46  #381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2
lihui786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9:45  #382
会员
西楼居士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6508
发帖数: 5600
注册日期: 2013-05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lihui786 发表
2

感谢辉版的热心收集,难能可贵 的确是这种,新浪博主评价很中肯,是个行家,我使用也有类似察觉,整体中规中矩,对焦比宾得55-300套头利索,甚至劲大刚刚声,1200淘宝入的,拍的次数不多,主要太沉,出门带300的轻些,论画质较300略好点,其实还可以有提升空间,不知宾得为什么放弃了。再次感谢。
我对眼球色彩讨喜的片子一直情有独钟,看了蜜蜂老师的介绍我得沉淀反思一下,结合您与木版学者茶兄评论阳一教授有的片子咋看浅淡实则细看入画耐看有味一样。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19:52  #383
会员
潇湘竹韵

级别: 高中二年级
精华: 4
积分: 10485
发帖数: 9444
注册日期: 2008-06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奶昔加莱卡效果真好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21:56  #384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西楼居士 发表

感谢辉版的热心收集,难能可贵 的确是这种,新浪博主评价很中肯,是个行家,我使用也有类似察觉,整体中规中矩,对焦比宾得55-300套头利索,甚至劲大刚刚声,1200淘宝入的,拍的次数不多,主要太沉,出门带300的轻些,论画质较300略好点,其实还可以有提升空间,不知宾得为什么放弃了。再次感谢。
我对眼球色彩讨喜的片子一直情有独钟,看了蜜蜂老师的介绍我得沉淀反思一下,结合您与木版学者茶兄评论阳一教授有的片子咋看浅淡实则细看入画耐看有味一样。

西楼兄别客气,我们多交流,取长补短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1 21:57  #385
版主
lihui786

级别: 研究生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43013
发帖数: 40654
注册日期: 2007-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潇湘竹韵 发表
奶昔加莱卡效果真好

嗯,挺好玩儿的,其实就是增加玩儿的乐趣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4 21:32  #386
会员
mifeng6062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8
积分: 6121
发帖数: 5084
注册日期: 2010-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lihui786 发表
9、


莱卡R180\3.4 APO 确实不同一般,成像锐利,APO的发色浓重,暗部的兰色调非常漂亮,焦外的空间感极强,轻巧的镜身使外拍更加方便。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4 21:58  #387
会员
mifeng6062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8
积分: 6121
发帖数: 5084
注册日期: 2010-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QUOTE=西楼居士]蜜蜂老师讲得非常好,跟2张昨天在龙顺庄园拍的。
用F70-210/4-5.6红字,这只头是宾得转自动的第一支,S-M-C镀膜技术刚采用,玻璃片,出时间不长就停产了。

这只头还是很不错的,smc镀膜曾经非常经典,以前的宾得制造还是非常不惜血本的,只是那时候的自动头对焦肯定慢,而且不如全金属镜身的镜头好保存。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4 21:59  #388
会员
mifeng6062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8
积分: 6121
发帖数: 5084
注册日期: 2010-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引用:
最初由 lihui786 发表

今天在新浪见到一篇这样的博客,介绍这只头如下:

摄影器材笔记-PENTAX SMC-F 70-210/4-5.6 (2007-04-16 10:36:10)

这是PENTAX推出的第一代自动对焦镜头,作为一只设计和生产于差不多20年前自动对焦镜头有很多值得圈点之处。
这是个常用焦段的镜头,在手动时代PENTAX有M80-200/4.5和A70-210/4,虽然PENTAX研究自动对焦时间并不晚,还首先推出了机身对焦马达的自动对焦镜头35-70/2.8-3.5,但是并没有发扬光大,而是推出了机身对焦马达的SFX系列相机,辅之以一系列-F系列的自动对焦镜头,PENTAX SMC-F 70-210/4-5.6便是F系列里的一只镜头。
从这个镜头的外观和虑镜口径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镜头继承了PENTAX在手动时代一贯的追求小巧的思路,镜头也极尽小巧的设计,只有49mm的虑镜口径在这个焦段的镜头里可以称为最小,当然我们不能希望整个镜头如同它的虑镜口径一样的苗条,也许这在手动时代是可能的,但是在自动对焦年代这是不可能的,结果是整个镜头伸长之后便类似拉杆天线的形状了,显然有失美观。镜头缩回以后就变成一根短粗的灰色的圆火腿,不过这根火腿有些咯牙,因为他的内镜桶是金属的(这样的设计,今天在业余级别的变焦镜头中已经很少见了),外壳虽然是塑料,但是却很厚重,不过优点是这个镜头体积很小,携带很方便。镜头的调焦环做的比较宽大,橡胶质地的竖条状的防滑纹手感也不错,转动阻尼较一般的自动对焦镜头大,垂直向下的时候不会自行滑动。不过拍摄中要使用手动对焦环就不那么方面了,非常窄小的手动对焦环很难一下子抓到,而且呈斜面的造型,也不适合抓握,手动对焦的手感比现在地自动对焦镜头要紧些,旷量也稍微小些。对焦指示窗虽然已历多年,仍然非常清楚,这种方式今天已经不多见,现在地镜头多数都取消了对焦指示窗,显然是控制成本的考虑。不得不认为,PENTAX在从手动对焦镜头转而制造自动对焦镜头。有点一下子找不准造型和分寸。使得镜头虽然用料实在,但是外观颜色和造型却很一般,灰黑色的外形很难显示质感,因为体积小,550克重量拿在手里就显得有些重了。光圈环非常的靠后,材质为塑料,转动的感觉还不错,卡口是不锈钢材质,非常的光洁。镜头的镀膜和手动镜头镀膜的颜色很接近,不过感觉镜头内部的消光做的并不是很理想,能够看到镜头内部的套筒。
镜头的光学结构为13片9组,光圈叶片为9枚,曾经见到不少关于这个镜头使用了低色散镜片的传闻,甚至有些网站直接将这只镜头标注为F70-210/4-5.6 ED,但是就我个人的观察来说,我不认为这枚镜头使用了低色散镜片,因为厂家并没有提供这只镜头使用低色散镜片的官方资料,比如标识等等,另外这些提出这只镜头使用ED镜片的网站并不能提供这只镜头的低色散镜片安装位置的光学结构图,事实上这类镜头即使用低色散镜片,如果只是放在后组,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我想如果是真的使用了低色散镜片,也很可能只是在后组使用了一枚而已,PENTAX作为保守的厂家通常是不著名这样的不具有明显作用的设计的,而不是象某些第三方镜头厂,即使用了很小一片低色散镜片也要大肆吹嘘一番,事实上这样效果微乎其微。
关于镜头的成像我只能作个比较主观的评价,既无时间也无条件进行客观评价,其实客观评价对于关注者而言更加晦涩难懂,反倒不如主观评价来得直接(只是请持不同意见的宽容些,别扔耐火砖。)。对这只镜头的成像评价主要来自使用,这只镜头拍的片子既有胶片又有数字的片子,如果以张数计算,大约有20000张。单纯从分辨率看,这枚镜头显然一般,这也难怪,PENTAX的设计思想是不以分辨率为目标,这种早期的自动对焦镜头显然就是如此。镜头的色彩有点沉郁,色彩比较厚重,显得不够明亮,和现在新设计的PENTAX镜头风格差别不小,特别是和SMC-FA*200/2.8这样的镜头放在一起的时候更显示出这个镜头再分辨率上的一般和色彩上的沉郁凝重。
在对抗玄光方面这只镜头表现出PENTAX镜头的平均水平,既不突出也不差。我们相信PENTAX一直在不声不响的改进和悄悄提升SMC镀膜的性能,但是这并没有进行公开的宣传。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只镜头的抗玄光能力并不如在其后推出的镜头突出(当然比第三方厂家的镜头还是要好一些),我一直怀疑其镜桶内部的消光处理不是很到位使得这枚镜头抗玄光性能不是如同其兄弟们一般突出。
镜头的对焦感觉还是比较有力,和焦速度也能接受,虽然这更多的取决于机身的对焦传感器、对焦算法和对焦马达的力量,但是镜头自身的机械结构也会对速度产生影响。
评价一枚镜头的性能,实际上更多是综合各个方面而作出的,因为某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甚至矛盾的,例如,在性能上非常突出的镜头,往往在成本上又是很多使用者不愿意接受的,一枚好的镜头应该是在各个方面达到平衡也就是费效比更高。从这个角度评价,这是一只不错的镜头,当然离很好还有差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停产时间已经很久。


谢谢辉版的收集与分享,学习了。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4 22:10  #389
会员
mifeng6062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8
积分: 6121
发帖数: 5084
注册日期: 2010-04
来自: 中国, 天津, 天津
上一张莱卡R90\2.8小头九拍的片片,裁剪了很大一部分呀。
mifeng6062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4-06-05 14:17  #390
会员
老懵兔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3
积分: 23980
发帖数: 22632
注册日期: 2009-05
来自: 中国, 香港, 香港
引用:
最初由 mifeng6062 发表
上一张莱卡R90\2.8小头九拍的片片,裁剪了很大一部分呀。

光色俱佳,裁剪后构图更是上乘之作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1):    1   <<  26  27  28  29  30  >>   3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8:59.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