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老色坛各位老师长辈对我的抬爱,尤其感谢草原、柳州两位师长对我作品的高度评价,草原还对我的摄影《毕棚沟》组照作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另我自己都大吃一惊,果真如草原说的那样都到位了吗?我的脊背已经出汗了。 今天又在评图论图中看到林中响箭、t2991的观后感,使我又一次受到感动,你们这种对摄影艺术认真执著的态度相信会打动更多的影友对摄影的认识。 我现在将老色坛发的体会文章转发过来,昨晚仓促之笔,难免疏漏,希望以后有时间与大家商讨交流。 我学习摄影经过10多年的跌打,才逐步从绘画的圈子跳出来。 绘画是在一张白纸添加东西,完成作者的创作初衷,但到后面往往会走样,它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创作的过程,是加法。早期我的摄影里就常犯这样毛病:即啥都想表现,最后啥也没表现好,主题太多太杂。 而摄影则是减法。它是在特有的载体胶片或寄存卡上对被摄体进行裁减,一旦选择对被摄体的剪裁控制,摄影过程即宣告基本完成(电脑后期不包括在内)但在你用眼用脑用手按动快门的一瞬间,即反映了你所有的知识、概念、审美的沉淀,它不可再现,因而它所反映你对时间裁减的是否得当,同时还有对技术的要求,对设备掌握的娴熟程度,而这一切都是在一秒钟甚至几分之几秒种得以完成。裁减的得当,一幅构图完美,色调协调的摄影作品就此诞生,反之裁减得不到位,就抓不住人的眼和心。 《毕棚沟》这组图片,上到蜂鸟网风光论坛上大概有10多幅,新摄影上限制贴图量,而蜂鸟不限时间和数量,因此我的全部《毕棚沟》摄影作品在那能看到,网址: http://www.fengniao.com/forum/forumdisplay.php?s=&forumid=2这组照片是早上7到9点之间拍的。当时天气阴霾,雾气沉沉,而我们又都是第一次这么路远迢迢地来到这里,大家都想即便是下刀子,我们拍它下刀子,若是下雨,我们也认了。好在老天爷无非是下完雪没有露出笑脸,但雾中雪景也别有风味。抱着感激之情,我非常认真地一路观察,一路体会,简直是在观赏赞叹中狂压快门。说实在的,周围遍地是景,如何裁减?我的体会是:一是冷静观察 首先不要激动过分(不激动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用冷静的双眼仔细观察周围地形,景观,先拍摄大景,之后一定要关注不起眼的“小景”,眼睛就是心中的剪刀,透过镜头怎样减得恰到好处,一些线条与块面,直线与斜线、曲线与点、动与静,繁密与简洁,大与小,刚与柔(如树木直线与水、云的对比)有对比才能有突出,都想突出,就什么都平淡了。就像戏曲,主角配角 ,生、旦、丑各司其职,又像音乐主旋律总贯穿主线,鼓点节奏辅助为之,大家和谐一致,为主题服务。 二是注意裁减 一副照片里要素要少而精。如第一幅中前景里有一块浮冰,它的曲线很美,我就将它作为前景衬出远山及近处湖面倒影,浮冰的白与海子的幽兰成对比;浮冰的简约造型与后景的繁杂互为烘托;就连天空留到什么位置才刚好不太空又不太满,都要在瞬间将四周(取景框里)盯好,不可疏忽,否则一时痛快,造成以后遗憾。 三是认真对待作品后期制作 我的许多摄影朋友往往拍的时候高兴,回来后,冲出来胶片,下载到电脑就算完事。这是对作品极其不负责。回来后,要将作品迅速整理出来,花时间进行二度创作,对自己这趟摄影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反思,进行文字描述,整理成文。另外要对摄影作品进行风光、人文、地域等的分类,一组图片一篇文字,印刷的扫大图,再做成小图,适宜网站的可到网站发,有机会可应杂志社约稿。这样久而久之,养成好的习惯,外出摄影,一定认真对待,避免后悔,回来后注重后期制作,一来不枉走一圈,二来作成作品挂之展览之发表之兼而有之,何乐而不为? 〈毕棚沟〉已有杂志社在网上向我约此稿做专题,上周已发过去。 再次向大家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