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摄影,其实很贱》
引用: 最初由 康定户口 发表 摄影,其实很贱 说个故事先:俺村某甲和某乙,如今生活都富裕起来了,不再为了糊口而疲于奔命了,有了点雅兴了。于是,某甲买了一匹顶级旗舰照相机,要当摄影大师;某乙买了一把超高级画笔,要当美术大师。两人雄纠纠气昂昂往村口三岔口那棵老黄葛树下一站,某甲高举顶级旗舰照相机,高呼:偶是摄影家!某乙挥舞超高级画笔,狂吼:咱是美术家!有乡亲不信,牵一狗狗来,叫现场表现出来。某甲毫不犹豫,请人将顶级旗舰照相机设置为全自动模式,眨眼工夫就拍完!乡亲们一看,果然照下了狗狗,而且跟真的一模一样!某乙面露难色,半天找不到超高级画笔的全自动模式,冷汗淋漓之后仍是白纸一张!乡亲们狂笑不已!结果:某甲成摄影家,被乡亲们众星捧月;某乙送精神病医院,无人问津。——故事完了,说正事了。 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对于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件有艺术含量的作品,作者主观上的付出月多、劳动量的付出越大,这件作品的意义也就越大(一般来讲的话)。对于平面的图形(包括照片)而言,参加制作这件作品的人越多,这件作品的价值可能不会很高。如果以上两点成立的话,那么,就同样以图像来表现的美术跟摄影来比较,摄影,其实很贱了。 所以,在俺村,举行美术书法展览,开幕典礼上,村长、书记等若干领导人要去剪彩的。而摄影大展,哪怕冠以“国际”、“宇宙”头衔,俺村的村长、书记等若干领导人是不会去剪彩的。村长说:摄影嘛,俺的手机也会哩! 想想也是这个理:一个从不会照相的,拿个有镜头的手机,也不要取景呀构图呀曝光组合呀什么的,盲拍,也肯定要出图像的。于是,简单的逆命题就有了:“你说俺不是摄影家,这就是俺拍的作品,俺村的太婆都说拍的好,跟真的一样!”而一个从不会画画的,就是给他一把价值连城的笔,他也不敢下手——至少不敢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下手。摄影,按了快门,剩下的可以交别人去做,而绘画,拿出画笔、挤出颜色、摆平画布,剩下的可以交别人去做么?从议论上也能看出其贵贱的区别,比如:面对一幅风景画,可能说其画得好或画得不好多于说这风景好或者不好;而面对一张风景照,“照的哪里呀?”、“这景色真漂亮”不绝于耳。前者在关注作者,后者却把作者甩到太平洋去了。 俺十分尊重的长芬先生说过:“如今的摄影就像卡拉OK一样泛滥,是个人都能学着歌星唱两句,是个人都能拿着相机拍几张……”。想想也是这个理呀,咋就没有人说“是个人都能拿起画笔画两幅”?“是个人都能拿起毛笔书法书法”?贵贱已经泾渭分明了~~~呵呵。已经像卡拉OK一样泛滥的东西,能不贱么?! 俺本意不在贬低摄影,而是俺们这些喜欢照相的人,各自清醒一点儿,好自为之。 谢谢!衷心希望批评或反驳俺的观点。 ~~~唉呀! |
话似有理。但既然是正经说事,我认为LZ不应该把“理”和“非理”混为一谈,用以模糊大家的认识,以达到似是而非的目的。 如果真想还摄影以真面目,我认为首先应该自己思考清楚、思维清晰了,才来说事比较好。 不管是想提醒大伙也好,把道理隐匿其中也好,这样说事对大家并无实质帮助。 首先就是,“摄影”和“拍照”是两码事,这之间的本质区别,想必大家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所追求的境界、意境,是根本不一样的。没有可比性。 “对于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件有艺术含量的作品,作者主观上的付出月多、劳动量的付出越大,这件作品的意义也就越大(一般来讲的话)。对于平面的图形(包括照片)而言,参加制作这件作品的人越多,这件作品的价值可能不会很高。” 上述话里,艺术品我认为应该清楚表达为“工艺品”,是指那些立体的创作,例如雕刻啦--石雕、木雕,象牙雕等,这些制作,就真的是付出劳动力越多,劳动量越大,雕得越精美、越巧夺天工,价值就越大。 对于象lz所说的平面图形(包括照片)的制作,参与的人越多,越不值钱。这本身就已经故意模糊了很多定义、概念,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势必是错误的。如果你是在讲黑色幽默,那还仅仅是“幽别人一默”,但拿来正儿八经讲摄影,讲艺术,我觉得就不该这么讲了。 “制作”和“艺术创作”就根本不一样--这些个概念我不想在这里费口舌。 “对于平面的图形(包括照片)而言”,这里的平面图形又定义是什么呢?本来“平面图形”就不是指艺术创作的,而是指向那些建筑图纸啦之类的手工(现在是电脑绘图)制作。照片本就不可以归到“平面图形”一类里的,如果可以归,那么刺绣是不是也可以归进去呢?刺绣就是属于LZ所说的平面图形。但一幅大型刺绣作品,参与的人员可能就是一个不好统计的数目,这样的刺绣作品价值会比较高。 摄影,大家都知道是以光影、明暗、构图、抓拍时机为创作手段,以能不能打动人、感染人为衡量作品高低的标尺。这也是摄影人要追求的。我们“玩摄影”,就是我们有所追求。如果我们以乡下大伯老太的“象与不象”做衡量作品的标准,那我们是不是自己把对自己的要求,放低到他们的标准去了?你有见过任何一个国际摄影大展的评审标准、和摄影杂志的取稿,是以大伯老太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的? 书法在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即使没练过,见也见过不少了,耳濡目染,浸染久了,自然对书法作品的高下有个大致的评审取向和评判标准---书画同源,这是指水墨画。 而绘画(油画、版画等等)、摄影,传进我国才多少年功夫,相机的普及的才几年的事情?那些乡下大伯老太对这些“洋玩意”有几个真见过、真了解?他们又积累了什么经验和审美标准? 所以,我觉得如果真想讲清楚这些道理,用现在这样的“黑色幽默”手法,根本不能给网友以启迪和启发。如果认为自己思路理清晰了,按照一、二、三、四点来叙述,向大伙好好讲讲,这样对大家才是有实际帮助。那样的话,我认为大家会很感激你。 (不再参与此话题,没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