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记录--拾棉花的季节工
2005年9月1日,我从陕西略阳上由成都开往新疆阿克苏的L230次列车到秦岭,这是一趟为每年去新疆拾棉花的四川民工开的专列,我注意到,旅客主要是来自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打工者,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凉山,世代居住在缺水少粮的群山中,土地贫瘠与教育落后,使他们在挣脱了奴隶制的酷梏后,生活并没有得到极大的改善,寨子里一些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纷纷走出凉山,告别了世居生活,踏入了采棉大军的行列。 彝族人生活贫穷,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都极为简单,出行更是一身轻,每人抱一箱方便面就上了火车,稍微富裕点的,就怀揣几个煮熟了的鸡蛋,每天在车上就是靠这样简单的食物,颠簸行程3866公里,到我国靠近哈萨克斯坦边境的阿克苏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132团拾棉花,然后大约在11月或12月返乡,据中央电视台10月29日报道,今年全国各地到新疆的拾棉工有40万人,创造效益8个亿。 据了解,拾棉花也是一件非常劳累的事,机械采集不行,全靠用人手工采集,新疆的日照强烈,棉花丛长齐腰间,人在采拾时,既不能站立,也不能蹲在地下,只是弓腰前行,头戴草帽,背部遭受太阳照射,脖子上吊一个装棉花的口袋,论斤计酬,苦不堪言,一天下来,也只能挣个十几元,除去生活费,也所剩无几。 车厢里有860名云南省鲁甸县新乐乡的彝族青壮年,他们是由县政府出面、当地派出所组织的劳务输出,每人左手戴一个黄色的袖套,上书“鲁甸劳务”四字,为的是与其他劳务人员分开。 在11号硬席车厢,我惊奇的遇见了82岁的老人罗荣华,他是四川省宜宾市良江乡的孤寡老人,其妻与子女都相继过世,每月靠当地政府给予的83元生活费艰难维持生计。老人告诉我,这点钱,吃饭都不够,只有出去务工,才能贴补生活。我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在当地做些轻巧的活就行了,为什么要走这麽远呢?老人用他那暗淡的目光望着我,幽幽的说:我现在身体不行了,既不能扛,也不能挑,重了的活干不了,可能拾棉花要轻松些吧。我没有了语言,默默的看他的手,这是一双饱经沧桑,历练尘世的手,虽然左手小指有些残缺,但更坚强的信念使他对今后有一种企盼,正是这一双劳动的双手,铸就了这位老人生活的勇气。 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在丛山峻岭中蜿蜒驰骋,我与他们在这两条钢轨上铿锵前行,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1、车厢的连接处,走出凉山的彝族青年。
沧海荡舟人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沧海荡舟人 最后编辑于: 2005-11-03 1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