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
正在陷落的威尼斯
威尼斯水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我最早知道威尼斯却并不是它的水城风光,而是因为一本名叫《威尼斯商人》的连环画。这是一本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和绘制的“小人书”,我读它的时候还是小学三年级。从那时起,我就认为威尼斯的商人既狡猾又凶狠。后来我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故事,威尼斯更著名的是它的梦幻般的水城。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一个泻湖的中央,四面环海,整个城市由120座岛组成。说是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岛,而是人工建造的岛。公元五世纪初,为了躲避战乱,住在意大利北部沿海的居民逃到海边的小岛和沼泽地。后来由于人越来越多,人住不下,他们便从山上砍来巨大的杨树,在泻湖中央打下地桩,又在木桩四周浇上岩浆,上面填土造屋。这就是威尼斯的刍形。据说这种木桩在水中有泥浆保护,可以千年不烂。所以,时隔二千年,威尼斯城依然屹立在世人面前。不过,现在的威尼斯正面临着下陷和海潮的威胁。从20世纪初开始,威尼斯人注意到他们居住的城市在逐渐变“矮”,房屋前的台阶也被淹没达好几次。尤其是1966年11月4日,一场罕见的海潮涌进威尼斯,整个城市陷于一片汪洋之中。据测量,现在城市每年下沉3—4毫米,预计300年后整个城市将陷于水下。 我庆幸我们来的还是时候,威尼斯还雄姿英发地屹立在海上,不过,我也看到,许多建筑物前的台阶,离水面已不过一拳之距。 乘船进入威尼斯水城,先要经过一段宽阔的海面,船上的喇叭传出解说小姐对威尼斯的描述,这些解说员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毫无异国感觉,如同在国内旅游一样。望着威尼斯由远而近,一些高大古朴的中世纪建筑不断扑进眼帘,梦幻般神奇的威尼斯终于变成了真实。上得岸来,我们跟随来自各国的游客一道,挤挤攘攘地进入水城,首先来到了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大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石柱,这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国门的象征,两根石柱上各塑着一个威尼斯保护神。其中一个是长着双翼的飞狮,叫圣人马可,它也是威尼斯的吉祥物。附近一座高大的钟楼,据说还是当年李鸿章投资建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游客很多,但更多的是鸽子,估计有数千只,游客们拿食物逗引鸽子,鸽子也不怕人,不时飞上游客的手臂和肩头,使人感到动物与人和睦相处的乐趣。 广场四周被古老的建筑群包围着,正前方就是圣马可大教堂。这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融汇了中西两方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它有东方拜占廷式的园顶,又有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廊柱以及古罗马风格的外观,这种多风格的协调和谐,充分体现了威尼斯作为世界商贸港的开放精神和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观念。从这座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我们也看到了威尼斯昔日的富强与奢豪。与其说威尼斯商人奸诈,不如说他们聪明,是他们最早把东方的纺织品、宝石、香料等从中国、印度贩到整个欧洲,又把欧洲的皮革、金属、玻璃等制品卖到东方,从中大发横财。“十字军”东征时期,威尼斯总督以借港口给罗马人攻占君士但丁堡为条件,不费吹灰之力,从战利品的分脏中,分得了十分可观的财宝。据说圣马可大教堂的很多装饰品,就来自拜占廷,即今日的土耳其。 我们在圣马可广场转了一圈,便跟着导游来到一家玻璃手工作坊,参观了工人吹制玻璃品的现场表演,而楼上商店的展品之丰富,更令我们一行人瞠目结舌。因为虽然制作十分精美,但价格也不菲。加上我们10元人民币兑换一欧元的有限储备和无法适应的消费心理,个个只好望而兴叹,夹着钱包溜之大吉了。据说乘坐当地一种叫“贡多拉”的小船沿水路游览很有风味,大家依然舍不得掏腰包,于是,一群人只好穿大街过小桥,在城里蹓了一遍。 站在那些连接各个小岛和街市的桥上看风景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那一条条水道,如同中国南方的小巷和北方的胡同,各种小船在水巷里穿梭来去,好象胡同里骑自行车一般。临水人家,都有一道门,几级台阶或一个平台通向水巷,几乎家家门旁都停着一艘小舢舨或汽船,与中国的乌镇、周庄等水乡十分相似。这时,导游指着前方说:“那就是叹息桥”,我们抬头望去,果见水巷两岸楼房之间上方悬着一座石桥,桥的一头是原威尼斯国家监狱,另一头是总督府,法庭就设在中间。桥砌成全封闭的房屋,留有两个商户。犯人被判刑不需外出就直接从桥上进入监狱或被处死。过桥时免不了叹息一声,叹息桥名便由此而来。 望着叹息桥,我在想,今天,这里已经没有了犯人的叹息声,倒是威尼斯人,不,也许所有来此的游客都要为逐渐下沉的威尼斯叹息了。不过,据说威尼斯人正在实施一项伟大的计划拯救威尼斯,他们要建造一座巨大的橡胶坝将泻湖与亚德里亚海隔开,这座名为“摩西”的水坝,大约耗资35亿欧元,相当于400牙0亿人民币。《圣经·旧约》上说,摩西曾经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拯救了以色列,威尼斯的“摩西”巨坝到底能否拯救威尼斯?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