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行摄天下 > 品读西欧  
回复帖子 总页数 (8):    1  2  3  4  5  >>   8      下一页 >
 作者 主题 
2006-04-14 10:48  #1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品读西欧
暮色中的法兰克福

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经过12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机场停了下来。但我们没有在这个著名诗人海涅的故乡停留,一出机场,便坐上大巴,直奔法兰克福。
一上路,一幅幅异国风情画便直扑眼帘。公路两旁山峦起伏,绿树成萌,碧草如毯,远处的山岗上不时闪过一两座中世纪的古城堡。林导不无挑逗地说,那些郁郁葱葱的黑森林深处,常有德国人休闲度假的天体群居小村落。在这样的小村落里,不分男女老幼,全都赤身裸体。一般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如果想进入,必须也脱光了身子才行。这种在中国是绝不允许的有伤风化的行为,在这里却合理合法,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文化差异,还是风俗习惯不同?抑或是回归自然的清纯?
车行3个小时以后,到达法兰克福已是下午7时光景。但由于是夏季,欧洲的夜晚要在8时半左右才会降临。大家心情迫切,于是顾不上吃饭,便披着暮色,抓住有限的时间在法兰克福市区作短暂的游览。
对于法兰克福这个地名我并不陌生,最早知道这个地方当然是缘于读了歌德的《浮土德》,那还是40年前的事吧?后来又相继读了他的《谈艺录》和一些诗。这位诞生于法兰克福的伟大文学家,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的地步:《歌德全集》在他生前出版,已有40部,他死后,又有《歌德遗作》20部。他最受年青人欢迎的应该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了。但在我青少年时代这却是一部被学校禁止的书。后来书禁开放,而我已过了那个对爱情迷惘的年龄,也就没有了再读的兴趣。所以,这部被公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世界名著,我一直没有读它。倒是他的一些诗歌,尤其是《读艺录》我不但反复读了,而且还作了大量的抄录。
现存法兰克福市政厅不远处的歌德故居,是二战后重修过的,据说保持了原貌。因为原来的老屋已于1944年被盟军炸毁。二战时,德国法西斯成为世界人民公敌,美、英联军曾先后三次派出数百架飞机,对法兰克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狂轰滥炸。老城区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歌德故居当时自然难逃厄运。不过,其实歌德于1775年26岁时离开法兰克福后,就一直没有回过老家,他一生立志改良社会,却都未能如愿,倒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法兰克福人一直都把歌德作为他们的骄傲。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始建于公元795年,已有1300多年历史,但她又是一座年青的城市,这里不仅是德国金融业和科技业的象征,还是欧洲国际的会议中心。1992年10月29日欧盟高峰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决定把欧洲中央银行设在法兰克福,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法兰克福有400多家银行,700多家保险公司,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银行在这里都设有分支机构。每年在这里举行的各种会议据说多达5千场,即平均每天有十几场会议同时召开。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在这里根本看不到夹着么公文包熙熙攘攘的开会人群,街道上的行人也很少。是我们来迟了,还是这里的夜生活还没有开始?我不得而知。
我们从市政厅前的罗马广场,转悠到美茵何畔,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街灯一盏盏亮起,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走进餐馆。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得告别法兰克福,赶往慕尼黑了。(待续)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灵狐 最后编辑于: 2006-04-14 10:53 ]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0:50  #2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品读西欧
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0:55  #3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慕尼黑
慕尼黑以盛产啤酒闻名于世,从1810年开始举办的慕尼黑啤酒节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至今已举办了170次,今年的啤酒节照例将在9月举行。这里不但街头到处是啤酒屋,而且几乎每一条大街都在街头摆满了啤酒摊,用中国人话说就是“大排档”。这种露天啤酒大排档一般都没有遮阳棚,成群的德国人就坐在街头,在6月火热的阳光下,一边悠闲地饮着啤酒一边谈笑风生。其实,可能除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把晒黑皮肤当作一种健康美,岂止是健康美,而且是一种材富的象征。因为只有有钱人,才有时间和金钱在海边或其它休闲场所享受日光浴。没有钱的人,才会整天坐在写字楼里上班,享受不到日光的恩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为欧洲随处可见的半裸着身体在草地或河边“晒干鱼”的现象惊异了。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法西斯主义的魁首希特勒的发家之地。希特勒当年常在慕尼黑街头一家叫“霍夫曼啤酒城”的啤酒屋喝酒,在这里演讲,并曾因煽动军人闹事坐过大牢。如今,霍夫曼啤酒屋依然存在,来这里的人,我相信都有一种复杂的心情,为什么优质的慕尼黑啤酒,会让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日耳曼下级军官,变成一个滥杀犹太人的恶魔?
说到啤酒,其实发明它的并不是欧洲人。相传8000年前,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一支叫苏美尔人的吉普赛部落,是他们用大麦和啤酒花酿出了这种饮料。后来,这种啤酒的酿制技术转到了古埃及,古埃及被古罗马征服后,恺撒大帝不但沉缅于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的美色,也被这种饮料迷住。后来,罗马士兵学会了这种啤酒的酿造技术,并把它带到欧洲,啤酒的美味和名声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和光大。
也正是由于希特勒的原因,慕尼黑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盟军最严重的轰炸。二战结束时,市中心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有效重建,很快使这座古城恢复了昔日的风貌和繁华。这里不但以啤酒闻名于世,而且文化气氛浓郁,各种音乐、戏剧的盛会常年不衰。我们在街头徜徉,随处可见演奏木琴、吉它、小提琴的民间艺人。我们的大巴停在歌剧院门前广场上,一场演出即将开始,着装华贵而端庄的男女们正缓缓步入剧场,一个个气质不凡,言行举止一看就很有修养。这种典型的日耳曼风度,是根本装不出来的。这使我一下子想起了一件久远的往事: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登访问波兰,在华沙贫民区的二战受难者纪念碑前,想不到勃兰登竟然跪了下来。这一跪,代表德国对于纳粹占领时曾遭伤害的的国家和人民表示深深的道歉。当时,这一跪也惊动全球,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与至今仍顽固坚持反动立场,死不认罪的小日本相比,德国人不但显得聪明,而且诚恳多了。(待续)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灵狐 最后编辑于: 2006-04-14 11:02 ]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0:57  #4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慕尼黑街头的民间艺人
慕尼黑街头的民间艺人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灵狐 最后编辑于: 2006-04-14 11:01 ]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05  #5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
翻过阿尔卑斯山,我们便进入了意大利。在前往罗马的途中,顺道游览了维罗纳这座颇有名气的小城。它的名气除了城里有一座小型的古斗兽场外,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七弯八拐地穿过小城里一条古朴的街巷,来到卡佩罗街27号,一座城堡式的老房子便出现在面前,这便是朱丽叶的故居了。高大的门洞里,两边的墙壁上粘满了游人吐下的口香糖,看了令人作呕。不过五、六十平米大小的院落里,迎面塑立着一座真人一般大的朱丽叶全身铜像,游客们正争先恐后地搂着铜像照相。右手边一栋两层的楼房,朝院子的一面二楼有一个很小的阳台,据说当年朱丽叶就是在这儿与罗密欧幽会的。没想到远在数千里之外英国的莎士比亚把这个意大利传说写成了一个哀惋动人的戏剧,不但使罗密欧和朱丽叶走进了全世界人们的心中,而且使维罗纳卡佩罗街27号成了青年男女争相拜访的爱情圣地。(待续)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灵狐 最后编辑于: 2006-04-14 11:09 ]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12  #6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朱丽叶的故居
朱丽叶的故居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16  #7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意大利首都罗马
今日的意大利首都罗马,也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首都。作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罗马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之多,可谓举世罕见。在众多的珍贵的名胜古迹中,我们只在一个下午有限的时间里游览了古竞技场、许愿池和解放广场,充其量只能算是见到了罗马这座“大冰山的一角”,但我仍然感到很满足,因为品读罗马,我毕竟翻开了真实的一页。(待续)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18  #8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罗马
许愿池前人山人海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24  #9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罗马的凯旋门
古竞技场是一个椭园形的四层建筑,三楼以下为高大的拱门式回廊,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承重问题。拱门采用了多利斯和科林斯式廊柱作装饰,四楼则是以窗为主的墙壁。竞技场内是台阶式看台,与现代体育场馆的看台相似。当年等级森严,竞技场内的观众席也是按等级划分的,底层是奴隶主、贵族的座位,二层为古罗马有身份的市民,三层是一般平民席,再上面是一层无座位的看台。由于进入场内参观的人太多,我们没时间排队等候,只好在外围的走廊转了一圈。站在这由一块块褐红色巨石砌成的高大建筑面前,看夕阳微弱的光芒穿过高大的廊柱,使这座雄伟古朴的建筑平添了几分悲凉和沧桑。我惊诧于古罗马人的建筑智慧和艺术,竟能使这座无顶的园形竞技场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而依然巍然屹立,雄风不减当年。手抚高大的廊柱,突然间有一种时空跳跃的感觉,我似乎听到了场内当年奴隶的呐喊和呻吟,听到了猛兽的嘶叫,听到了奴隶主丧心病狂的狞笑,这人声鼎沸的震撼,从手指一直传遍我的全身。再看这黄褐色的走道,微微泛着暗红,每一脚踩下去,似乎都有鲜血冒上来。那里面有奴隶的血,也有猛兽的血,正是这人兽交融的鲜血,写成了古罗马竞技场这部悲壮的历史书。在这部血红的书上,有人读到了勇气,有人读到了残酷,有人读到了权力,有人读到了愤怒,也有人读到了命运,读到了真理……我想,正是这一切构成了罗马不平常的历史吧!
如果说我们从古竞技场读到了古罗马的真实,那么,在许愿池你一定会读到浪漫。罗马的老城区显得很拥挤,街道不宽,而著名的许愿池正在几条小巷的汇聚处,所以未免显得更加拥挤。这座在《罗马假日》里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场景,背景是一座雕刻艺廊,用大理石雕刻着几组古罗马神话人物,雕塑下面是一个约40米长,20米宽的水池。像这样的雕塑,在罗马城里几乎随处可见。但由于《罗马假日》的拍摄,更由于剧中由著名女演员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公主安妮在这池水中沐浴过,许愿池便成了举世闻名的浪漫之旅的“圣地”。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学着电影中主人公的样子,背朝水池向池中丢出三个钱币,再在心中默默许下三个心愿。佛家的一句“心诚则灵”常常被导游用来劝说游客,因此,长年累月使许愿池中竟堆积了厚厚一层钱币。据说有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理一次,每次都有数万元之巨。我们来到这里时,但见池边人山人海,稍好一点拍照的位置,几乎都难以插脚,这些来自各国的游客,都在纷纷向水池中扔钱币。因一部电影而成为旅游胜地,这倒有点像中国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蝴蝶泉其实不过一个其貌不扬的水池,因一部电影《五朵金花》而闻名全国,引来了无数游客。我去过蝴蝶泉,但除了一个很平常的水池,几乎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比起罗马的许愿池,自然逊色多了。(待续)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30  #10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佛罗伦萨
说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佛罗伦萨。这里诞生过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但丁等一批文艺复兴的伟大先躯,以及后来的科学巨匠伽利略,文学家薄伽丘等名人。所以,佛罗伦萨不仅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也是意大利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摇篮。今日的佛罗伦萨,依旧保留着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宝贵遗产。全城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和许多大小教堂,这在意大利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最著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座伟大建筑。它始建于1295年,到1496年才最后完工,前后经过了二百年。这座建筑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的大园顶设计,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当时科技还不发达,制造设备更是有限,设计者采用了一种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步砌成。园顶为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有空隙通风,既隔热又保温,顶端呈尖状,后又在顶端增建了一座灯亭。园顶内有螺旋形阶梯直通灯亭,在上面可以鸟瞰全市风光。(待续)
图为圣母百花大教堂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31  #11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街头
佛罗伦萨街头的雕塑比比皆是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1:49  #12
会员
kingtigerFXP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71
发帖数: 366
注册日期: 2005-08
来自: 中国, 上海, 上海
不错不错!!!!文笔很好!!!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4 12:02  #13
会员
红玫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精华: 11
积分: 14223
发帖数: 12878
注册日期: 2004-10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跟着灵狐品读西欧,写得很好!图片再大一点的话应该是个很好的具有可读性和观看性的帖子~
如果图片长边已经是640左右但像素还大于200kb的话,使用软件中的按比例压缩,这样图片就不会变得很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红玫:点击“红玫”名字发送短消息

***红玫镜头中的世界***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08:53  #14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品读西欧(之二)
从佛罗伦萨到比萨大约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这个我早在中学物理课本上就知道的地方是座很小的城市,它的出名是因为有一座大理石斜塔,而使这座斜塔出名的,却是因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这座斜塔上做了那个轰动世界的“自由落体”实验。这位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于1590年在比萨斜塔上扔下的两个小铁球,一下子打破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从而建立了新的落体定律。也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后来因为用天文学上的重要发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的迫害,被活活烧死。这一残无人道的行径,竟然直到1980年才被罗马教廷宣布平反。我对比萨的向往由来已久,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至死也不肯向反科学的罗马教廷低头的伽利略充满了崇敬。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城的教堂广场内。这座塔始建于1174年,由于建筑师疏忽了对土层的检测,塔刚建了三层就发生了倾斜,工程被迫停止。九十多年后,又有人跃跃欲试,但终因地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以致1350年建成后,这座54.5米高的斜塔,塔顶中心点还是与塔底中心偏离了2.1米,天长日久,倾斜也越来越厉害,一度曾超过5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意大利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对斜塔进行抢救,在塔基注入大量铅块。所以,我们看到的斜塔,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雨,依然高高耸立。8层圆柱形的塔身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环绕在底层外圈有15根圆柱,中间6层是各31根,而顶层的塔身要小一些,所以只有12根圆柱。这些圆柱每两根之间自然形成一个拱门,石柱与塔身之间又形成了一圈环形走廊。整个斜塔造型古朴而灵巧,可以说是罗马式建筑艺术的典范。斜塔旁的比萨大教堂,也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白色大理石建筑。游人们争先恐后地在离塔较远的地方拍照,而且个个伸出右手,摆出一副要撑住斜塔的架势。
只靠一座斜塔就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我想,只有比萨能做到。比萨斜塔不但是意大利著名的古文化遗产,而且被公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我们不远万里来到比萨城,虽然只逗留了短短的半小时,但比萨斜塔却永远耸立在了我的心里。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08:57  #15
会员
灵狐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224
发帖数: 15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安徽, 泾县
威尼斯
正在陷落的威尼斯

威尼斯水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我最早知道威尼斯却并不是它的水城风光,而是因为一本名叫《威尼斯商人》的连环画。这是一本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和绘制的“小人书”,我读它的时候还是小学三年级。从那时起,我就认为威尼斯的商人既狡猾又凶狠。后来我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故事,威尼斯更著名的是它的梦幻般的水城。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一个泻湖的中央,四面环海,整个城市由120座岛组成。说是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岛,而是人工建造的岛。公元五世纪初,为了躲避战乱,住在意大利北部沿海的居民逃到海边的小岛和沼泽地。后来由于人越来越多,人住不下,他们便从山上砍来巨大的杨树,在泻湖中央打下地桩,又在木桩四周浇上岩浆,上面填土造屋。这就是威尼斯的刍形。据说这种木桩在水中有泥浆保护,可以千年不烂。所以,时隔二千年,威尼斯城依然屹立在世人面前。不过,现在的威尼斯正面临着下陷和海潮的威胁。从20世纪初开始,威尼斯人注意到他们居住的城市在逐渐变“矮”,房屋前的台阶也被淹没达好几次。尤其是1966年11月4日,一场罕见的海潮涌进威尼斯,整个城市陷于一片汪洋之中。据测量,现在城市每年下沉3—4毫米,预计300年后整个城市将陷于水下。
我庆幸我们来的还是时候,威尼斯还雄姿英发地屹立在海上,不过,我也看到,许多建筑物前的台阶,离水面已不过一拳之距。
乘船进入威尼斯水城,先要经过一段宽阔的海面,船上的喇叭传出解说小姐对威尼斯的描述,这些解说员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毫无异国感觉,如同在国内旅游一样。望着威尼斯由远而近,一些高大古朴的中世纪建筑不断扑进眼帘,梦幻般神奇的威尼斯终于变成了真实。上得岸来,我们跟随来自各国的游客一道,挤挤攘攘地进入水城,首先来到了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大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石柱,这是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国门的象征,两根石柱上各塑着一个威尼斯保护神。其中一个是长着双翼的飞狮,叫圣人马可,它也是威尼斯的吉祥物。附近一座高大的钟楼,据说还是当年李鸿章投资建的。圣马可广场上的游客很多,但更多的是鸽子,估计有数千只,游客们拿食物逗引鸽子,鸽子也不怕人,不时飞上游客的手臂和肩头,使人感到动物与人和睦相处的乐趣。
广场四周被古老的建筑群包围着,正前方就是圣马可大教堂。这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融汇了中西两方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它有东方拜占廷式的园顶,又有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廊柱以及古罗马风格的外观,这种多风格的协调和谐,充分体现了威尼斯作为世界商贸港的开放精神和与世界交流融合的观念。从这座金碧辉煌的大教堂,我们也看到了威尼斯昔日的富强与奢豪。与其说威尼斯商人奸诈,不如说他们聪明,是他们最早把东方的纺织品、宝石、香料等从中国、印度贩到整个欧洲,又把欧洲的皮革、金属、玻璃等制品卖到东方,从中大发横财。“十字军”东征时期,威尼斯总督以借港口给罗马人攻占君士但丁堡为条件,不费吹灰之力,从战利品的分脏中,分得了十分可观的财宝。据说圣马可大教堂的很多装饰品,就来自拜占廷,即今日的土耳其。
我们在圣马可广场转了一圈,便跟着导游来到一家玻璃手工作坊,参观了工人吹制玻璃品的现场表演,而楼上商店的展品之丰富,更令我们一行人瞠目结舌。因为虽然制作十分精美,但价格也不菲。加上我们10元人民币兑换一欧元的有限储备和无法适应的消费心理,个个只好望而兴叹,夹着钱包溜之大吉了。据说乘坐当地一种叫“贡多拉”的小船沿水路游览很有风味,大家依然舍不得掏腰包,于是,一群人只好穿大街过小桥,在城里蹓了一遍。
站在那些连接各个小岛和街市的桥上看风景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那一条条水道,如同中国南方的小巷和北方的胡同,各种小船在水巷里穿梭来去,好象胡同里骑自行车一般。临水人家,都有一道门,几级台阶或一个平台通向水巷,几乎家家门旁都停着一艘小舢舨或汽船,与中国的乌镇、周庄等水乡十分相似。这时,导游指着前方说:“那就是叹息桥”,我们抬头望去,果见水巷两岸楼房之间上方悬着一座石桥,桥的一头是原威尼斯国家监狱,另一头是总督府,法庭就设在中间。桥砌成全封闭的房屋,留有两个商户。犯人被判刑不需外出就直接从桥上进入监狱或被处死。过桥时免不了叹息一声,叹息桥名便由此而来。
望着叹息桥,我在想,今天,这里已经没有了犯人的叹息声,倒是威尼斯人,不,也许所有来此的游客都要为逐渐下沉的威尼斯叹息了。不过,据说威尼斯人正在实施一项伟大的计划拯救威尼斯,他们要建造一座巨大的橡胶坝将泻湖与亚德里亚海隔开,这座名为“摩西”的水坝,大约耗资35亿欧元,相当于400牙0亿人民币。《圣经·旧约》上说,摩西曾经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拯救了以色列,威尼斯的“摩西”巨坝到底能否拯救威尼斯?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灵狐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行摄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8):    1  2  3  4  5  >>   8      下一页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8:04.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