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毒源:高分辨率显示技术
看片看贴中毒,不乏主观因素。其实客观的毒源是可预见的,中毒防毒,见仁见智。我只是想细声细气,很早很早和弟兄们打个招呼,“狼来了”。准确地说,狼已经出现在远方地平线上。 我看到的狼,是今天在店里看到的Sony UX Micro PC,4.5" 1024x600 LCD display。今年消费级265DPI的LCD已经悄然进入了市场。265DPI分辨率是个什么概念?普通杂志印刷的图质,普通肉眼根本看不出像素点阵。可以到Sony的体验店里感受一下。在上面浏览照片,效果比杂志好,清晰度不用说,发光的LCD比纸媒体就是艳丽,生动,鲜活。这种级别的LCD,估计也已经进入了高端手机市场(我自己不哈这东东)。 不出两三年,我们相机背后的3“显示屏就会陆续升级到200DPI以上。(DPI:dot per inch,每英寸排列的点数)。但这还不足以构成毒源。 显示技术真正形成毒素,是LCD厂家为了利润,推出笔记本和桌面上的大屏幕高清LCD(也可能是替换LCD的自发光OLE技术)。估计普及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人眼中毒很容易。我新买的笔记本,1440x900 15“,110DPI,用了几个星期,我已经看不惯老17” LCD的90DPI,还仅仅相差20DPI,视觉差别可是非常明显。如果看265DPI,帖子上的字,个个都是中规中矩,报纸杂志上印刷宋体字。至于图片,不用我说,看你中不中毒? 想象一下,265DPI的LCD对数字影像出版的影响?一个比较标准的20寸LCD,17"x11",其实也就13M像素。可是为了拍好13M像素的片子,机身出来的12M像素一般就不够用了(需要留有后期处理的余地,同时也可以判断,16M以上,全幅和APS-C,哪个出片管用?)。要命的是,失去了缩图锐化的遮掩,那时候镜头可万万不能再肉了。 ![](https://s.nphoto.net/www/emoticons/tongue.gif) 现在打算烧机身?还是烧镜头? 相关的老贴引在这里: 2006-5-14 14:14 引用: 最初由 虫虎 发表 像素数是个有趣的话题。今天的技术和成本限制了高质量的出图只能发生在打印机和印刷机上。通常广告杂志的纸面印刷质量在150-300DPI(每英寸排列的点数),超过300DPI人眼就看不出区别。按300DPI最佳品质要求,350D的3456x2304可以的确印到杂志的大小,但前提是每粒像素都应该是好的,否则没法跟反转片的胶片版相提并论。不幸的是,即使用高质量的镜头,由于光传感器的因素,我们还是得不到相邻像素之间反差截然鲜明的图像,补救的办法就是用两粒不完美的像素凑出一粒完美的像素。如此说来,高质量的出图要求长和宽每个边的像素数加倍,结果是8M变成了24M像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达到胶片画质的分辨率范围(对应于杂志的11"x8.5"幅面)。 如果镜头差一些,运气好的时候用四粒差的像素可以叫电脑凑出一粒好的像素。我们印4x6的照片毫无问题。但靠出图吃饭的职业摄影师就得老老实实地用好镜头和高像素DSLR。 多数人很少印大照片,似乎不需要较好的成像配置。这个观点仅仅是历史性的。今天给刚出生的小丫头拍片,等到她长到上初中的年龄,她给自己制作电子相册的时候,一定会抱怨老爸当初拍的PP怎么只能排个豆腐块大小的怀旧照。这是因为,电脑显示器的技术更新换代了。我们今天用的显示器分辩率每点在0.22-0.28mm,折合100DPI。IBM,Philip,Intel等厂家都早已有了300DPI的液晶显示技术储备。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她的显示器一定在200-300DPI,或者3840x2400的分辨率以上。今天,0.28mm或90DPI的20英寸LCD的价格飞速下降,不出三年就没什么利润可言。超过20英寸的显示屏太大,不好卖。LCD的厂家要活命发展,不得不推出高清晰度的产品。我预测十年的时间,300DPI的显示屏可以普及到今天19"屏幕的程度。 300DPI,20英寸的屏幕差不多是对开两页的杂志大小。要命了,PP的像素数还得翻倍!我们那时需要50M的像素!更要命的是,手头的好镜头对付50M像素一概都不灵了。我看这个故事就不要往下讲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