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人带路去看过三里陡遗址,可惜仅残存几块陡石,岸边有石路通向村口一片废墟。这片废墟曾是灵渠边有名的兴安盐埠。 宋代以前,湖南衡州、永州二府尽食淮盐,经灵渠转运兴安盐埠的粤东盐仅供应兴、全、灌、资数县。时至元末明初,江淮一带红巾军起,淮盐运输中断;又加以广西官府向朝廷力争“军门盐利”,于是粤东之盐“始达之粤西、湖南矣”。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兵部尚书唐铎率兵征伐南丹一带农民反抗,朝廷又命监察部御使严震直征调军民近万人通修灵渠,其军饷和工程费用皆仰仗盐税,朝廷当时从广东调运食盐经灵渠至兴安盐埠,再顺湘江和驿道运往衡阳、长沙,兴安盐埠因此成为漓江、湘江盐运的枢纽。三里陡村也因之沿渠建街,店铺成排,船来人往,繁盛一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湘桂铁路、桂黄公路通车之后,灵渠水运逐渐萧条,兴安盐埠的繁华亦成为历史。 兴安盐埠废墟已成菜地,早些年在这片废墟里出土过一个用于称盐的古石秤砣,文革中怕被当作“四旧””破坏,村人将其沉入灵渠,长期杂草淤泥覆没。直到2002年3月才经文物部门挖掘出土。这个石秤砣底部围径143厘米、直径44厘米、高40厘米。重达105公斤,石砣上有楷书所刻“两广盐运使司较”等字样,考古专家根据石砣的字样及风化程度,初步认定这是经过官方校正的“官砣”,年代估计在咸丰年以前,据今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 我国在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就已开始使用铁秤砣,而此次挖掘出如此巨大的石“官砣”,在国内更是闻所未闻。3.5公斤的标准秤砣可称100公斤的物品,而这个石秤砣则可称起3至5吨的货物。石秤砣现陈列在灵渠公园四贤祠供人观赏。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s://p.nphoto.net/forums/image/200712/15/741cbf4e761a73959e289261dd8cc8fa.jpg)
[ 此帖由 漓水流云 最后编辑于: 2007-12-21 11: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