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行摄天下 > 两千年灵渠七十四里路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0):    1   <<  6  7  8  9  10  >>   20     < 上一页 | 下一页 >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红玫 于 2008-08-28 16:26 加入推荐
2007-12-15 17:35  #91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村里的老人带路去看过三里陡遗址,可惜仅残存几块陡石,岸边有石路通向村口一片废墟。这片废墟曾是灵渠边有名的兴安盐埠。
宋代以前,湖南衡州、永州二府尽食淮盐,经灵渠转运兴安盐埠的粤东盐仅供应兴、全、灌、资数县。时至元末明初,江淮一带红巾军起,淮盐运输中断;又加以广西官府向朝廷力争“军门盐利”,于是粤东之盐“始达之粤西、湖南矣”。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兵部尚书唐铎率兵征伐南丹一带农民反抗,朝廷又命监察部御使严震直征调军民近万人通修灵渠,其军饷和工程费用皆仰仗盐税,朝廷当时从广东调运食盐经灵渠至兴安盐埠,再顺湘江和驿道运往衡阳、长沙,兴安盐埠因此成为漓江、湘江盐运的枢纽。三里陡村也因之沿渠建街,店铺成排,船来人往,繁盛一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湘桂铁路、桂黄公路通车之后,灵渠水运逐渐萧条,兴安盐埠的繁华亦成为历史。
兴安盐埠废墟已成菜地,早些年在这片废墟里出土过一个用于称盐的古石秤砣,文革中怕被当作“四旧””破坏,村人将其沉入灵渠,长期杂草淤泥覆没。直到2002年3月才经文物部门挖掘出土。这个石秤砣底部围径143厘米、直径44厘米、高40厘米。重达105公斤,石砣上有楷书所刻“两广盐运使司较”等字样,考古专家根据石砣的字样及风化程度,初步认定这是经过官方校正的“官砣”,年代估计在咸丰年以前,据今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 我国在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就已开始使用铁秤砣,而此次挖掘出如此巨大的石“官砣”,在国内更是闻所未闻。3.5公斤的标准秤砣可称100公斤的物品,而这个石秤砣则可称起3至5吨的货物。石秤砣现陈列在灵渠公园四贤祠供人观赏。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 此帖由 漓水流云 最后编辑于: 2007-12-21 11:43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7:54  #92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这段渠道陡门较多,从三里桥到霞荫桥之间有印陡、大路陡、军嘉陡等。这些陡门多已荒废,沿渠一路在岸边灌木竹丛中搜寻,总算找到这几处陡门遗迹。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 此帖由 漓水流云 最后编辑于: 2007-12-21 09:32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7:56  #93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陡门遗迹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7:58  #94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陡门遗迹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8:08  #95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过军嘉陡,见到又一座古桥,今称霞云桥,古称霞荫桥,由于这一段渠道地势低平,桥体修建的比三里桥更高,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这种桥形与桂北常见的古拱桥有点不同,多建在需要通航的河渠上。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8:50  #96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过霞荫桥,渠东是桂黄公路,远远望去,公路以东的狮子山上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1996年1月建成,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山顶主碑由三支步枪组合造型的碑体,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中心圆拱形建筑之下,3个角分别塑有青年红军、女红军、老游击队员雕像。碑园中大型群雕特别引人注目,4个不同年龄的男女头像象征着红军将士的英雄群体。头像间有“红军、送别、长征、渡江、永生”五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突破湘江战役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情景。整个纪念碑布局新颖,创意独特。小型园林与大型雕塑合理配置,集瞻仰性与游览性于一体,其中群雕在规模上为全国烈士雕塑之最,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布下了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全歼在此。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之后,中央红军一、二纵队在其他军团的掩护下,进入兴安县华江乡和金石乡,艰难翻越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高峰—— 老山界,尔后向云贵川挺进。可以说,没有红军突破湘江的成功,就不会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以及爬雪山、过草地这些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乃至共和国的建立。
兴安之所以能得到全国十大魅力名镇殊荣,有活动组委会对兴安的一句评价:“连接湘水、漓水的咽喉要塞,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古地……”。湘江战役就是发生在这里,第二次改写了的中国历史进程。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9:27  #97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沿渠而下,有一座水泥板架起的平板桥,到桥头细看,原来是利用陡门做桥墩搭起来的,竹树将桥另一端陡门石掩盖的严严实实,拍出的照片已看不到陡门石,只好作罢。
此陡从古地图看应为黄家陡。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19:28  #98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黄家陡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1:00  #99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陡门是一种古老的船闸,堵水放水需要人工开启升降,需要有人日夜不间断在渠边看守,为过往船只提供服务,因此,一支以军队形式组织起来的群体也出现了,它就是陡军。
据文献记载开始,陡军采取的是世袭制度,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灵渠的家族式承诺,让这支与刀枪无关的特殊“军队”,在一般人眼里充满了神秘。
在茄子塘村边的泥沙陡,见到一位70多岁宿姓老人,老人就是这支“陡军”的后代,他讲述了关于陡军的历史:在灵渠沿岸,至今生活着宿、季、颜三姓人家,只要是这三姓,就是“陡军”的后代,据他介绍,这三姓人家都是按兄弟往来,不分彼此,现在姓宿、季的比较多,而姓颜的人家已不多了。
关于陡军最明晰的说法,据史料记载并不是秦代就有,而是从明朝开始。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明皇朝为征讨桂西南丹一带农民反抗,派兵部尚书唐铎负责军事,敕命监察御史严震直负责通修灵渠保证军运。严震直疏通灵渠后,其部下三位分别姓颜、宿、季的指挥使受命留下,守护灵渠陡门。
从此,季、宿、颜三将军和他们的后代定居在灵渠沿岸的季家屋场村、枞树山村、茄子塘村等一带村庄,奉旨实行“军屯”,世袭守陡。
季、宿、颜三家,世袭守陡相传十几代人,其族人多由历代官府委用为渠长、渠目。对于他们的工作和待遇等情形,一些文献有过记载。
明代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载云:“南渠、北渠共设三十六陡,每处设军二人守之,船过则放闸。”这里所说的“军”,当是留守灵渠陡门的“陡军”。
清道光年间也有文献记载:“兴安县各役八十九名,岁支工食五百三十四两。陡军三十名,支米一百四十一石六斗。”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 此帖由 漓水流云 最后编辑于: 2007-12-15 22:34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1:15  #100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陡门的用途是堵水抬高水位,筑陡工具由上下2条大陡杠、2条小陡杠和多条起支撑作用的“马脚”以及一张大竹簟组成,这些工具要用绳子连在一起捆在陡边的牛鼻孔上,当船从高处下行时,打开小陡杠,水便冲开竹编等物,由绳子系在牛鼻孔上的工具冲靠在陡边,船则顺水往下;反之,当船从低处往高处行时,把陡门放下,堵住水流提升到可以行船水位,船便从低处行到高处了……
——泥沙陡陡石上的牛鼻孔,由于多年磨损,朝向下游一边已磨出深深的绳痕。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1:26  #101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当年的陡军后代们信守承诺,一直工作到抗战时期。但姓宿的老人说,解放后他十多岁,还帮大人们堵过陡,看来陡门的作用发挥到上世纪50年代。而今灵渠早已停航,三姓人家另谋生路,人老了出不去,守着灵渠放放鸭子……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1:52  #102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因渠道情况不同,相邻两陡间距离有很大差异,有的相隔2公里,如牯牛陡至鸾塘陡,有的相隔仅100多米,每2座一组的陡门相当于一座船闸,灵渠有了陡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在历史上长盛不衰。
过泥沙陡才200余米,来到门限陡,两陡相隔很近,而且保护情况都不错,看来宿姓人家确实信守承诺。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1:54  #103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在每座陡门的石墩台上,除了有安装陡扛的槽口、石嘴、牛鼻孔外,还曾安置着刻有陡名的系船石,而今这些系船石多已不见踪迹,唯宿家的泥沙陡、门限陡还保存完好,正由于有了这些不多的系船石,才能在考察中推测出前后经过哪些古陡门。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2:16  #104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过了门限陡,接下去还有“十四陡”、“十五陡”、“十六陡”,感到挺怪,灵渠36陡中,只有这3个陡自古就是用编号做陡名,可能是出兴安后按陡门顺序编号。
这几个陡门多损坏严重。据史料记载,陡门墩台均高1.5至2米,考察发现大多仅半米左右,有的连墩台也快被泥土掩埋,至于陡门下的鱼鳞石根本看不见。究其原因,应是渠道淤积、渠水抬高所致,怪不得各地许多古建筑需要“出土”方得一见,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12-15 22:20  #105
会员
漓水流云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5893
发帖数: 5174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桂林
对岸陡门墩台上的石槽口已沉入渠底,渠底只见淤泥,看不到当初的鱼鳞石。
漓水流云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信息 Nikon D70s(参数/报价)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0):    1   <<  6  7  8  9  10  >>   20     < 上一页 | 下一页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2:28.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