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浏览国际媒体,发现《纽约时报》“今日图片”,出现中国内蒙古摄影师阿音的一组“蒙古学校”图片。 阿音 男,蒙古族,1970年10月出生与内蒙古,内蒙古科右中旗人。1989年末自学摄影。 1998年,已经汉化了的阿音,从科尔沁草原搬迁到乌珠穆沁草原,后者是中国最后 的游牧蒙古人的生存地。17世纪中叶以来,乌珠穆沁人就一直活动生息在这里。他们是 中国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后的传承者、守护者。他们传承沿袭了游牧文化 ,一年四季游牧于山峦、原野、河畔,与大自然真诚对话,与牛马骆驼羊朝夕相处。从 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他们都惊人地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阿音被这种原汁原味的蒙 古游牧文化吸引着、感动着。于是,1998年至 2003年,在用纪实摄影记录牧民生活全 场景的同时,阿音用蒙古文记录着游牧蒙古人的历史、习俗、生存状态,共编撰26本书。 这个撰写的过程,使阿音通里彻外深刻接受了蒙古游牧文化的洗礼。作为一个蒙古 人的后裔,对草原、牧民、游牧文化天然的血浓于水的情感,促使他跪拜在这方母土上 ,要为如父如母如兄如妹的牧民们尽一份赤子之责。于是,2003年至2008年,透过阿音 的纪实摄影作品,历史感和责任感扑面而来,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游牧蒙古人祖祖辈辈传承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逝;草原生态的日益恶化,使经典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壮景淡出历史;千百年来纯净而安逸的草 原喧闹了,蒙古牧人躁动了,传统的游牧方式即将消亡了…… 用五年时间吸收蒙古文化养分,用五年时间通过镜头记录历史,厚积十年,阿音的 《中国游牧蒙古人》系列作品喷薄而出,她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游牧蒙古人的经济、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其中,《蒙古包》、《蒙古女人》、《蒙古马》、《游 牧》、《生存地》、《搏克》等十大类型,都深深烙印着“阿音风格”,携卷着草原游 牧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柳州石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柳州石 最后编辑于: 2010-12-21 0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