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上帝之光 发表 是,走哪拍哪,轻松愉快,玩味人生啊! 这张就是深圳的罗湖桥。相机所在的位置是大陆,非常窄的和那边(总宽度5米)就是香港。这是某次我坐直通车时随手拍的,窄窄的河道里,有多少故事,多少悲欢,多少感慨啊! |
望着这铁路俺想起了许多…… 有许多事情可以触景生情,将这种情感有序地整理、完善、拔高便有了创作。80年代俺在“炒更”的时候无数次“接触”过一首歌曲《火车站的站台》(名字不是全对 )那么多的人喜欢、那么多的人在歌唱的时候都想着自己有着似曾相识的有感受,因此,它打动了许多人。俺想,那个让人钦佩的作者(听说是香港滴还是台湾滴,俺忘记了 )肯定对“触景生情”有过无数感慨,他的过人之处便是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没有生活、没有感触,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 能打动俺们的风光、事物都能让俺们举起相机。拍摄并不是什么创作,在俺的理解中就是个记录,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记录罢了。这本来就极其简单的个人行为在近些年却引起了争论,说:别人拍摄过的地方你再去拍摄就是复制,那没有创造。摄影界一些人士高举起“不去复制”的旗帜,号召不拍风光……这种举动是盲目的,因为大自然它永远敞开它的胸怀去拥抱热爱它的人们。照相术只是一个复制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作者的想法,融入了作者的情感,那便是创作的开始。中国的摄影理论界没有自己较为合理、科学的理论系统与评估系统,因此,时下有点混乱。别人拍过的就不能拍了吗?别人唱过的歌曲就不能唱了吗?几百年前的音乐到现在还在演奏,每一个时期的演奏者都属于“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没有二度创作,一度创作就是自己关起门来的事。莎士比亚的剧本只是创作的开始,只是作者创作的结束,读者、演员、观众在拜读、表演、欣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与表现也属于创作。而且,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要。 看着您图中的铁路俺耳旁仍然还响起那脍炙人口的歌曲《火车站的站台》的声音,那个作者的创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它的作品还在影响着人,这个可比“蔡司镜头”还毒……
[ 此帖由 龙民 最后编辑于: 2010-09-06 21:42 ]
____________________
倾诉不一定开口 无言不代表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