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摄影杂谈 > 走进大自然学摄杂记  
回复帖子 总页数 (92):    1  2  3  4  5  >>   92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2006-04-20 21:22  #61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学摄杂记一、纸上谈兵--学摄影理论摘要 《摄影基础》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摄影基础》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

第一章 照相机的基本操作

一 手动装卸胶卷(略)

二 手持照相机拍摄的基本姿势
立姿拍摄时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托相机,肘部紧贴胸部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5-15 23:06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37  #62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二章 曝光控制与测光
------------------------------------
第一节 曝光控制

一 什么是曝光
-------------------

所谓曝光,是指调节照相机的光圈与快门,按下快门后,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使胶片感光。

通过曝光,胶片上的感光卤化银颗粒结构发生变化,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聚集起来。胶片受到的光量越多,这种聚集就越多,从而形成看不见的潜影。通过化学方法将潜影显影后,就可以将景物的影像永久地固定在胶片上。

曝光是摄影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是技术之一。高质量的影像都需要正确的曝光,而正确的曝光又离不开准确的测光。

所谓“正确的曝光”,是指摄影师根据摄影创作的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灵活地控制曝光。正确地曝光应该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曝光量,以满足影像效果的需要。

曝光对于影像的密度有显著的影响:对于负片来说,曝光过度,密度就大;曝光不足,密度就小。对于反转片而言,则刚好相反。曝光过度,胶片的密度小;曝光不足,胶片的密度大。

曝光对影像的清晰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曝光过度或者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

对于彩色摄影而言,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出现影像的偏色现象,使色彩平衡遭到破坏。


二 影响曝光量的原因
--------------------------------
(一)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强弱既指光源本身的强弱,也指被摄体受光状况的强弱。

摄影的照明光源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对于自然光来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其光线照度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光线的强弱还受到地理环境、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人工光源则根据其输出功率之大小与光源的多少决定光线的强弱变化,它对曝光量调节的影响也据此发生变化。

光线的强弱对于曝光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光源本身的强弱上,更重要的是光线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的强弱。照射的角度与照射的距离都会影响光线的强弱,从而影响曝光量。


(二)胶片的感光度

感光度高的胶片对于光线敏感度强,因此只需要比较少的曝光量就可以满足拍摄的要求,而感光度低的胶片对于光线敏感度弱,因此需要比较多的曝光量才可以满足拍摄的要求。所以,胶片的感光度对于曝光调节有显著的影响,如使用感光度为ISO100的胶片拍摄时,曝光组合为1/125秒、F5.6;那么在使用感光度为ISO200的胶片拍摄时,曝光组合则为1/125秒、F8。

(三)显影的条件

每种胶片都有规定的显影条件,如果采用标准的显影条件时,曝光调节可以不顾显影条件的影响。但是当改变显影配方,延长、缩短显影时间,降低、提高显影温度时,对于拍摄时的曝光调节就会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显影液会使胶片的感光度受到损失,如使用DK-20超微粒显影液时,会使黑白胶片的感光度损失一档,因此,拍摄时也就需要比正常情况增加一档曝光。一些摄影师常常利用延长显影时间强迫冲洗的方式,提高反转片的感光度进行拍摄。

(四)倒易率失效

倒易率也称互易率,是指光照度(光圈大小)和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可以按照反比互易,如f 8 和1/125秒;f 11和1/60秒;f 5.6和1/250秒都是互易的,即这几种曝光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大多数情况下,摄影的曝光组合都是符合倒易率的。但如果曝光时间太长(超过1秒),或者太短(不到1/1000秒)时,这种倒易率就失效了。

倒易率失效会导致影像密度下降,对于彩色胶片来说还会产生偏色。这时往往需要增加曝光量并使用彩色补偿滤光镜进行调节。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06 19:43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37  #63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二章 曝光控制与测光
------------------------------------

第一节 曝光控制
----------------------

三 曝光的调节
------------------------
(一)确认胶片的感光度

曝光的控制是以胶片的感光度为前提的,因此,曝光的调节首要确认胶片的感光度,一些全自动照相机具有自动识别胶片的感光度的能力,而机械照相机则需手动设定胶片的感光度。使用感光度为400的胶片,就要将照相机的感光度调节按钮设置在400上。

(二)确定曝光量

过去照相机不具备测光系统,人们在没有测光表的情况下,就要使用估计曝光量来确定曝光值。
许多胶片包装盒内均有一个简单的曝光参考表。根据这个曝光参考表,摄影师可以对照相机曝光值进行设定。
现在,绝大部分照相机都具有内测光系统,它可以提供准确的曝光值。

(三)“宁多勿少”与“宁少勿多”的原则

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使用这种估计曝光量的方法确定的曝光值并不十分准确。根据胶片的性质,一些摄影师总结出了一些确定曝光值的规律。


对于使用黑白负片或者彩色负片的摄影者而言,“宁多勿少”,是估计曝光量的一种实用原则。所谓“宁多勿少”,是指摄影师在对曝光量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把曝光量估计得多一些,而不要估计少了导致曝光不足。因为负片宽容度所允许的曝光过度的能力显著大于其允许的曝光量不足的能力,使用负片即使曝光严重过度,只不过是影像质量下降,但是总还是能够得到影像,而当曝光严重不足时往往会失去任何影像。

如果有的摄影师把这条规律用于反转片的曝光估计,那就会出现严重的曝光问题。反转片的宽容度小,曝光严重不足或者严重过度都会导致片子极废。根据反转片的特征,在曝光稍微不足时的影像效果要比曝光稍微过度时的影像效果好。因此,对于反转片而言,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准确的曝光,另一方面如果对于曝光没有把握时,则要采取“宁多勿少”的原则。



(四)包围曝光法

包围曝光法也称梯级曝光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曝光技巧。在对曝光没有把握时,采用包围曝光法可以确保得到正确的影像。所谓包围曝光法,就是指以估计曝光量为基础,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摄。

使用包围曝光法首先要对曝光量有一个估计,比如在天气阴沉的情况下,通常估计的手持拍摄的曝光组合为1/125秒,f 5.6 。以此为基础,分别增加和减少曝光量多拍摄几张,即快门速度不变,选定f 4、f 5.6 、和f 8三档光圈拍摄。甚至可以将光圈调节在f 5.6—f 8 之间,在 f 5.6 —f 4 之间则以半档增减拍摄。这样就可以确保获得影像曝光正确。

包围曝光法是非常重要的摄影曝光技巧,虽然多花费了一些胶片,但是确保了影像曝光的正确。在使用测光表精确测光时,包围曝光法也是确保影像曝光质量的最使用的方法,一些数码照相机甚至具备自动的包围曝光技术,如SONYF828可以连续拍摄三幅增减曝光量0.3、0.7和1.0档的图像。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0 23:06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45  #64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二章 曝光控制与测光
------------------------------------
第二节 测光

一 照相机的测光系统

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均是测定被摄体反射回来的光亮度的,这种测光方式属于反射式测光.

反射式测光原理是以18%中度灰色调再现测光度。所谓18%中灰色调,是根据“通常的被摄体”而确定的,理论上讲,如果某个物体是绝对的黑,它能完全吸收入射光,反光率为0;如果某个物体为绝对的白,它能完全反射入射光,反光率为100%。事实上,所有物体的亮度都在这两个极限之内,而绝大部分被舍体的反光率都接近18%中灰。因此,反射式测光系统的设计都是以18%中灰的色调的亮度为再现目的的。也就是说,不管你的测光表对准什么色调的物体,它总是提供再现中灰色调的曝光数据。

照相机的测光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方式。在外测光方式中,测光元件与照相机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于平视取景镜头快门照相机中,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一般是通过照相机镜头进行测光,即所谓TTL测光,这种测光方式在更换照相机镜头,改变摄影距离和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测光数据。

照相机测光系统的测光模式一般分为:平均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点测光、多点测光、多区权衡测光等几种。

(一) 平均测光模式

平均测光模式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在画面光强差别不大时,当聚焦屏上影像的亮度和色调分布均匀时,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但当画面出现大面积过亮或者过暗的背景时,平均测光就会导致明显的曝光不足,或者曝光过度。即如果被摄画面阴暗处占大部分,而被摄主体在较明亮处,若按平均测光方式的测光值进行曝光,得到的将是一张被摄主体曝光过度的照片;相反,若被摄画面以高光为主,则有可能得到一张主体曝光不足的照片。

如是拍大片的油菜花,使用平均测光就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测光数据。

(二) 点测光模式

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大约在2%左右,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测光模式,它只按照测光局部的亮度曝光,适合于光线复杂或光比强烈需要突出主体的场合,例如微距摄影、逆光中的人物等。如果照相机镜头只有点测光模式,在摄影时可以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模式的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是一种中庸的测光方式,即照顾到取景范围内整体的亮度,又偏重考虑中央区域,适合主体比较突出的场合,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主要的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模式在拍摄既有风景又有人物的旅游纪念照时非常有用,它可以按照画面中央的主体进行曝光,同时又兼顾背景的亮度。



(四) 分区式评价测光模式

分区式测光模式,要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先测取每个区的亮度,然后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选择相应的测光模式,给出一个能兼顾各区的曝光值。分区式测光模式有多种形式,分区的数量也不同,有双区、三区、五区、六区、八区、十四区、十六区等。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0 17:52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50  #65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二章 曝光控制与测光
------------------------------------

第二节 测光

二 测光表测光

(一) 反射式测光表

  反射光测光表使用得更为普遍,所有的内置式测光表都是这种类型的。这种测光表对被对象的反射光线进行测量。当我们将镜头对准被摄对象的同时,也就将光电元件面对着被摄对象了。
  测光表所对准的被摄物越亮,其给出的读数越高;所对准的被摄物越亮,其给出的读数越低。如果测光表对准着一幅由明暗对象混合构成的场景时,它将给出场景中整个亮度的平均值,不管是拍摄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读数都是相同的。
  内置式测光表也采用相同的读数类型--反射光读数,所有的内置式测光表都采用反射光读数。无论何时将镜头对准被摄物并进行曝光测量时(不管是不是自动的),照相机中的测光表都于手持式测光表实现同样的功能。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能会将我们感兴趣的被摄物体安排到照片的中心位置附近,因而某些照相机中的内置式测光表将会更为关注图像中心位置附近的反射光,而较少注意物体边缘附近的反射光。这些测光表是以中心为重点进行测光的,即它们产生的读数是在场景中所有光线强度的基础上对中心位置光线格外强调(加权)而得到的。
    如今,许多极为复杂的照相机提供了一种叫做矩阵测光的功能。实际上,这些照相机是将画幅分为不同的区间,例如一个中央区间和角上的单独区间。测光表"读取"每个区间中的光线,并将信息馈送到计算芯片中,芯片给出每个区间中的光线,并将信息馈送到计算芯片中,芯片给出每个读数的"数值"并最终确定"正确"的曝光量。然而,这种测光表也还是只能猜测我们的意图,正如我们在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我们想要正确曝光的是被摄对象的脸部还是日落时候的天空呢?测光表是无法替我们做出决定的,即使矩阵测光表也是如此。



(二) 入射式测光表

  入射光测光表与反射光测光表不同,它不是从照相机位置指向被摄物体,而是从被摄物体处指向照相机。
  结果是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光线也会同样地落到测光表上,这也是我们正在测量的光线。我们没有测量被摄物体本身的明暗值,而是测量落到被摄物体上的光线。测光表设计成可以指示正确曝光所需的曝光量,并且假设场景中包括从明到暗的平均影调范围。


(三) 点测光表

光点测光表,这种测光表读取一个非常狭窄区域的光线--可能只有一两度宽。顾名思义,光点测光表可以指向并读取一个很小的光点。因此,某些SLR的内置式测光表提供有局部测光这一可供选择的功能。


(四) 闪光测光表

闪光测光表是可以测量电子闪光灯闪光量的仪器,是摄影室摄影必备的器材之一,其用途比较广泛。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0 17:57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52  #66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二章 曝光控制与测光
------------------------------------

第二节 测光

现场光照片的测光与正常的测光是有所不同的。在通常测光时,不管你是使用彩色负片还是黑白负片,你都要对阴影部分曝光------这就是说你要对重要的阴影部分测取反射光的读数,然后确定你的曝光。使用这种方法测光,你会拍出在重要的阴影部分显现出细节的底片。

  但是,在现场光照片中,为了取得真实感,你需要阴影部分成为黑色!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应当如何测光呢?为了取得这种典型的现场光效果,使用你的反射光测光表来对强光部分或中间色调部分测取读数---而不是对阴影部分测取读数。这样做,你实际上是使影像曝光不足了。你没有让胶片的阴影部分得到足够的光线,以便在那里产生细节。结果:在底片上,阴影部分没有细节,在照片上,不管是彩色照还是黑白照片,阴影部分成了黑色。

  因此,这就是使用负片时,不管是彩色负片还是黑白负片,你测光要追求典型的现场光效果的原因。记住,要对强光部分或中间色调部分测光。使用入射光表而不是反射光测光表
--------------------------------------------------------
又该怎么办呢?这并不难。入射光测光表给出的是正常读数,使用这一读数会产生"正常的"的影像。但是,为了取现场光的效果,你不需要正常的影像------你需要的是曝光不足的影像。因此,当你测取入射光读数,采用分界曝光,即把光圈收小一挡或二挡,以便拍出曝光不足的影像。

  如果你使用灰卡,道理是一样的。先按正常方法测取读数,然后采用包围光,即把光圈收小一挡或二挡曝光,以便使影像曝光不足。

  然而,使用彩色反转片------幻灯片则要慎重,不能把光圈收小过多。使彩色反转片曝光不足所带来的危险是,你可能得到令人讨厌的偏色。脸色发绿的照片是没有人喜欢的!如果使用彩色反转片,我们的建议是,按照彩色反转片的曝光规则行事------对强光部分曝光。然后,为了取得具有现场光效果的幻灯片,只能把光圈收小一挡。

  最后,如果景物非常暗,不管你使用负片反转片,你都可以使用专业摄影师常用的技巧。景物可能太暗,使用反射光测光表无法测取中间色调或强光部分的读数。景物可能太暗,无法测取灰卡的读数。景物可能太暗,无法使用入射光测光表测取读数。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种非常暗的景物,许多专业摄影师会对明亮的白色物体测取读数:一张白纸、一块白手帕、柯达灰板白色一面。然后他们把光圈开大二挡半左右。为什么要开大二挡呢?因为他们的测光表调校至测取18%灰色的以反光。白色物体反射大约五倍的光------大约90%的反光。因此,他们从白色物体测取的读数高达五倍,这就太亮了。通过开大二挡光圈,他们可以重新得到他们测取18%灰该得到的读数。现在他们有了正常曝光所需要的读数。由于景物最初受到暗弱光线的照射,这种"正常"曝光将再现原景物那种暗感。结果得到一幅具有现场光效果的照片。




三 EV 值及其作用

EV 值是“曝光值”(Exposure Value)的简称,它是用数字表示胶卷所需要的曝光量。

根据曝光的互易律,同一曝光量可以有许多曝光组合,例如1/125s, f 8 ; 1/250s 、f 5.6 ;1/60s 、f 11;1/30s 、f 16 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为比较不同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组合的实际曝光量,通常把同一曝光量用一种数字表示,这种数字就是EV值。

对ISO100胶卷,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0 23:31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55  #67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三章 影像的景深控制
-----------------------------------

一 模糊圈的理论

镜头聚焦于被摄景物的某一点,该点在胶片上便形成焦点,焦点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光点。影像是由无数个光点组成的,构成影像的光点越小,影像的清晰度越高。而这种光点实际上是一个极小的圆圈。所谓模糊圈,就是指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小圆形光斑,又称为“分散圈”、“弥散圈”,如下图:
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物点,镜头对焦于A点时,A点的光线通过镜头在胶平面上结成影像A’(焦点),B、C两点分别结像在B’、C’,它们的光束在胶平面上的截面是圆形的光斑。
构成影像的光斑只要小于模糊圈,就能产生较为清晰的影像;当构成影像的光斑只大于模糊圈时,产生的影像就是不模糊的。一般规定底片模糊圈的直径为该照相机标准镜头的1/1000。135相机的标准镜头是50mm,其模糊圈的直径一般为1/20mm—1/30mm;120胶片的模糊圈则在1/10mm—1/20mm。
影像模糊圈的直径与观察者的视力、观看距离,影像的放大倍率相关。实验证明,如果在正常的视力和光线照度条件下,在25mm距离观看照片时,其模糊圈在直径为0.25mm。也就是说在此种条件下,对于模糊圈直径小于0.25mm的影像,人们观看时可以产生较为清晰的感觉;对于模糊圈直径大于0.25mm的影像,则会产生模糊的感觉。

二 景深的确定

所谓景深,通俗地讲,就是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与最远点的距离。
如下图所示,当镜头聚焦于景物中的A点时,A点在胶片上能清晰地结像。根据模糊圈的理论,在此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将被清晰记录。如果B、C两点也可以在胶片上结像光斑的直径小于模糊圈,则B、C两点也可以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影像。B点到C点的距离就称为景深。距离镜头最近的能产生清晰影像的物平面(K)称为景深前界,距离镜头最远的能产生清晰影像的物平面(J)称为景深后界。
调焦对准平面(I)与景深前界之间的距离称为后景深。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
----------------------------
1 光圈
-----------------
光圈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2 镜头焦距
----------------------
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镜头焦距长,景深小;镜头焦距短,景深大。

3 摄距(拍摄距离)
------------------------------------
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拍摄距离远,景深大;拍摄距离近,景深小。但是这种比例关系必须控制在超焦距以内,否则会呈现相反的规律。
走进大自然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02 21:36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1:57  #68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三章 影像的景深控制

三 焦深与超焦距

摄影师常常混淆焦深与景深的概念。景深是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与最远点的距离,而焦深是指平面两边的清晰范围,与景深有对应的关系。焦深从像平面前面开始,到达像平面,在这里会聚的光锥形成最小程度的模糊圈,然后在像平面背后,发散光锥延伸到那个焦深开始时同样的直径上时消失。焦深提供了一定的调焦宽容度,只要胶片在这一范围内,影像就可以获得相同的清晰度。景深与焦深呈现共扼关系,景深长,焦深就长;景深短,景深就短。

超焦距及其运用
----------------------
超焦距又称“超焦点焦距”,是指当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从镜头至景深近界的距离。当镜头聚焦到超焦距上时,景深变到1/2超焦距至无穷远,如下图。

当镜头调焦至无穷远时,像平面位于焦平面位置,至焦点距离为h的物点0成像与0’点,它在焦平面上的模糊圈直径为&,则0点是能在像平面上清晰成像的最近点,再靠近照相机的物点在像平面上成的像就模糊不请了。这个最近清晰点0至镜头的物距h为超焦距。

超焦距并不特指某一固定的距离,而是随着光圈、镜头焦距和模糊圈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光圈有不同的超焦距。光圈越小,超焦距越近。镜头焦距不同,超焦距也不同,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越远。模糊圈对于超焦距也有影响,所要求的模糊圈越小,超焦距就越大。

超焦距在摄影实践中的运用是扩大景深,超焦距越近,景深越大;超焦距越远,景深越小,例如35mm镜头、f 16的超焦距是2.8米。这时如果聚焦在超焦距,则景深为1.4米—∞。就是说,此时只要离被摄对象1.4米以外拍摄,不用聚焦就可以保证影像的清晰度。

超焦距是可以根据公式计算的:
--------------------------------------
H=F(平方)÷(f×c)
H=超焦距
F=镜头焦距
f=光圈系数
C=最小模糊圈直径
例如,使用50mm镜头、f 8光圈,模糊圈的直径为0.05mm时,

F=50, f =8,C=0.05
超焦距H=50(平方)÷(8×0.05)=6250mm
=6.25m

超焦距在风光摄影和获取大场面群众活动中应用的最多。当既想拍前景又想把无穷远的景物收入影像中时,使用最小光圈和超焦距聚焦将是最佳选择。
走进大自然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03 22:29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07  #69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四章 影像的景深控制

一 光的特性

二 光的方向与角度

(一) 顺光也称正面光

这种类型的光线,是业余快照摄影师教你所使用的光线---"拍照片时太阳在你的身后。"顺光(正面光)使被摄体对象没有一点阴影。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直接沐浴在光线中,朝向相机部分全有光。其结果是展现出一个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影像。由于深度和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线互作用来表现,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




(二) 前侧光也称45°侧光(也叫顺侧光)

这种光出现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被许多人认为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类型。事实上,室内拍摄人像使用的主要光线,多数为前侧光(45°侧光)。

   前侧光(45°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和影的相互作用,比例均衡。形态中丰富的影调体现出一种立体效果,表面结构被微妙地表现出来。为此,前侧光(45°侧光)被看作是"自然"光。



(三) 正侧光也称90°侧光

  这是用来强调光明和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那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作"结构光线"。




(四) 侧逆光

侧逆光是指来自照相机的斜前方(左前方后右前方)与镜头光轴构成120-150度夹角的照明光线。在侧逆光照明下,被摄体的受光面比较小,大部分处在阴影面,影调显得比较沉重,但是侧逆光可以在被摄体周围形成轮廓照明,比较适合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影像具有剪影或半剪影的效果。

(五) 逆光

当光从相机对面被摄物的后面照过来时,会获得极具艺术效果的逆光。如果你就此曝光,被摄物就会变成一个黑色的剪影。如果采用兼顾曝光,尽管被摄物与背后的光反差强烈,你仍然可以捕捉到影像的细节。如果光源处于高位,就会在被摄对象的顶部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一例如模特儿的头发一制造出一种戏效果。被叫做"轮廓光"。采用逆光,背对光的剪影物体,可以创造出既简单又有表现力的高反差影像。

(六) 顶光

顶光指来自被摄体顶部,由上至下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被摄体的光线。在顶光的照射下,被摄体的顶部亮,其它部分较暗,画面明暗对比强烈。

(七) 底光

低光是指来自被摄体低部,由下至上垂直或近似垂直于不被摄体的光线,也叫脚光。在底光的照射下,被射体的底部很亮,其它部分比较暗。

对于光线投射方向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拍摄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运用自然光线摄影时,要掌握太阳光照射的规律,不同季节太阳光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是不一样。而一天中太阳升起又落下,这个运动过程也会使光线产生高低角度的变化,早、中、晚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光线,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在摄影室拍摄时,摄影师则可通过选择灯光的位置获得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从而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


请看我画的图解:
走进大自然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0 16:26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11  #70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五章 色温及色温调节

一 什么是色温

色温不是指光线的冷暖程度,摄影上讲的色温,是测量光线中包含的颜色的成分。经典的色温定义是指,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指在辐射作用下即不反射也不透射,而把落在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当对黑体持续加热,温度不断升高时,所发出的光有一定的颜色,其变化顺序是红--黄--白--蓝)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黑体的这个温度称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色温是“开尔文”(Kelvin)制定的,简单地讲,色温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表示色彩。不同的光源,色温是不同的。

当太阳光在无云大气中,水平线上方40°照射时,色温是5500K,1983年世界组织公布此为标准日光,用以测量照相机镜头的色再现性。

(一)自然光色温

自然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变化,受到时间、季节、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响,这些变化也影响着自然光的色温。

各种状态下的自然光色温:
-------------------------------------------------------------------------------------------------------------------

光源 ------------------------------------------------------------ 色温(K)

日光 ------------------------------------------------------------------5500K

阳光(中午及中午前后)-----------------------------------------5400K

日出、日落时刻 ----------------------------------------------------2000——3000K

日出后至日落前1小时-----------------------------------------------3000——4500K

薄云遮日 --------------------------------------------------------------7000——9000K

阴天 ---------------------------------------------------------------------6800——7500K

晴朗的北方天空 -------------------------------------------------------10000K以上
---------------------------------------------------------------------------------------------------------------------

(二) 常见人工光色温

人工光是指各类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1 17:57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16  #71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五章 色温及色温调节

二 光源色温的光谱成分

三 人眼的色觉适应性与色温调节

色温滤镜的调节范围


四 数码照相机的白平衡功能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23  #72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六章 色彩的把握
------------------------------
一 光与色彩
-------------------

有光才有色。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由不同的波长组成。通常的白光,如太阳光,是由380—760纳米(nm)不同波长的连续光波混合而成的,也就是常说的可见光。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波,使人产生不同的色感。在光谱中,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转变是逐步过渡的,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由两种以上单色混合而成的色叫复色。


视觉颜色的波长范围:
----------------------------
波长范围(nm)-------------------------------视觉颜色
380—430 ----------------------------------------紫色
430—450-----------------------------------------靛蓝
450—485-----------------------------------------蓝色
485—495-----------------------------------------青色
495—550-----------------------------------------绿色
550—570-----------------------------------------黄绿色
570—590-----------------------------------------黄色
590—620-----------------------------------------橙色
620—650-----------------------------------------红色
650—760-----------------------------------------深红色

二 物体的色
----------------------
物体的色是人的视觉器官受光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反映。物体的色取决于物体对各种波长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视能力。物体分消色物体和有色物体。


(一) 消色物体的色

消色物体是指黑、白、灰色物体,它们对照明光线具有非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即光线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被吸收的入射光中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等量的;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其光谱成分也与入射光的光谱成分相同。当白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反光率在75%以上,即呈白色;反光率在10%以下,即呈黑色;反光率介于两者之间,就呈深浅不同的灰色。



(二) 有色物体的色

有色物体对照明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入射光中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不等量的,有的多吸,有的少吸收。白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其反射或透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不仅亮度有所减弱,光谱成分也改变了,因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三) 光源的光谱成分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如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白色物体,该物体就会呈黄色。

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应,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灰色或黑色。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6-11 17:50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25  #73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六章 色彩的把握
------------------------------

三 原色光与补色光

(一) 原色光

(二) 补色光


走进大自然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4-20 23:00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28  #74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六章 色彩的把握
-----------------------------

四 色彩三要素
-------------------
(一) 色相

(二) 明度

(三) 饱和度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2:30  #75
会员
走进大自然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617
发帖数: 2519
注册日期: 2004-02
来自:
《摄影基础》 第三部分 摄影基本功
第六章 色彩的把握
-----------------------------

五 色彩的感觉
---------------------
走进大自然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走进大自然 最后编辑于: 2006-04-20 23:08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92):    1  2  3  4  5  >>   92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5:44.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