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曝光
数码相机的曝光 ——By TimK 很多摄友可能知道,对胶片曝光时,负片可以容忍很大的过曝,却只能容忍较小的欠曝,因此使用负片时要对暗部进行曝光;反转片则反之,容忍欠曝的能力要大于容忍过曝的能力,因此使用反转片时应对亮部进行曝光。那么数码相机应该怎样曝光? 胶片对欠曝和过曝的宽容度是由其曝光曲线的形状决定的。假设图(a)是一个的负片的曝光曲线,可以看出脚趾部的过渡很短,很快从线性区间到了最低密度,而肩部的过渡则很长。这说明该负片在欠曝时,很快就能到达最低密度(低密度区为暗部),继续减少曝光量时胶片不会有任何感应。而当曝光量增加时,胶片还能很好地记录细节,因为要增加很多档光圈才能到达最大密度。反转片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此时低密度区为亮部(潜影的低密度区),因此有较低的过曝容忍度。 从 《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中我们知道,数码传感器的曝光曲线是线性的,即曝光值随光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没有胶片曝光曲线的脚趾部和肩部。从这个角度来看,数码传感器对过曝和欠曝有相同的容忍程度,其过曝和欠曝的结果都不好,要么过曝处全白死得很难看,要么欠曝处全黑死得很难看,数码传感器并不像胶片那么有“弹性”。 两者都死得很难看,但一般来说摄影师认为亮部全白死得更难看,因此很多人建议数码摄影应该对亮度进行曝光、确保亮部不出现死白。当然您要说“女要俏,一身孝”从而喜欢白色,那也不妨对暗部曝光:) 其实还有更充分的理由使我们认为数码应该对亮部曝光。还是回到曝光曲线上来:我们知道增加一档光圈时,光强增加一倍,那么数码传感器上每个像素的值也增加一倍(从图(b)上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假设最大像素值为4096(即12比特的传感器),当光圈值从最大光圈(最大而不过曝)减小一档时,此时曝光出的最大像素值为2048,这说明用最大光圈曝光时,其像素值在2048-4096之间,也即有2048个影调值,这占了整个影调范围1-4096的一半。同理,比最大光圈小一档光圈的像素值在1024-2048之间,即1024个影调值,占了整个影调范围的四分之一。再继续减小一档光圈时,记录的影调范围占全部影调范围的八分之一。下表列出了12比特传感器的在各种光圈下的影调范围和影调数目: 光圈 / 像素值 / 影调数 ============= 12 / 2048-4096 / 2048 11 / 1024-2048 / 1024 10 / 512-1024 / 512 9 / 256-512 / 256 8 / 128-256 / 128 7 / 64-128 / 64 6 / 32-64 / 32 5 / 16-32 / 16 4 / 8-16 / 8 3 / 4-8 / 4 2 / 2-4 / 2 1 / 1-2 / 1 ===================== 显然,对亮部曝光可以记录更多的影调值,明暗的过渡更加均匀,反之曝光量越小,记录的影调值就越少,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一大半就被浪费了。这也是有些摄影师提倡“向右曝光”的理由。所谓向右曝光,指的是尽量增大曝光量,直到相机上直方图的右端抵达最大值并且高光部分没有溢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数码传感器的噪声特性也支持对亮部曝光:曝光量越大,产生的信号越强,而噪声的增长没有信号的增长快,所有信躁比越大,图像的质量就越好。
TimK 上传了这个图片:
![](https://p.nphoto.net/forums/image/200801/11/ee6bd0df9d1c3f4fef1475140aa77a00.jpg)
[ 此帖由 TimK 最后编辑于: 2008-01-11 12: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