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天(2009-7-22) 行程:昆仑山口—40公里—西大滩—30公里—纳赤台—90公里—格尔木—345公里—都兰—128公里—茶卡,全天行驶633公里。 住宿:茶卡 景点:昆仑山口、柴达木盆地
在不冻泉的这晚是最难熬的一夜。昨天,我们早上吃了点早餐。一路上,咬了点车上带的东西,没再吃饭。晚上停在这四望无人的地带,海拔在4-5000米,雨停了后,大风还在吹,吹的人不敢开车门。到后半夜,天气越来越冷。我们一家走的时候,只拿了毛背心和外套,没再带棉衣。LP和孩子们三个挤在后座,挤是挤,倒还有点暖气。我和老包在前面,他带了羽绒服,很暖和。我开暖气的时候,他只管喊热。我后来说他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把他的外套要来穿上,才稍好点。但腿上只穿一条裤子,两个膝盖冻地刺骨般疼。没办法,我睡一会,就把车打着,打开空调,吹吹暖气。迷糊中,我听见儿子在喃喃自语说他睡的有点不舒服。一晚上也就这样熬过来了。 6点多,天还麻麻亮。这时候,天不再下雨,风也小多了,昨天下的雨水也渗的没有多少。我出来看今天的路该怎么走时才发现,原来我们昨晚停车的那快地方,是此地仅有的唯一能躲风避雨的一块“风水宝地”。而其它昨晚试图继续走的大小车辆,其中不乏越野车,却有好些陷在泥水中不能出去。看来停下的决定是绝对正确的。真是喜忧相交呀! 一会儿,与我们一同停下过夜的其它几个车上的人也都起来了。我们商量了一下,觉得便道一时难走,决定把在修的路疏通开,直接开过去。有不好的路,大家互相帮忙推车。这时候,修路的还没上班,正是空档时间。几个当地的司机三下五除二,就把堵路的土堆铲平了。我们依次冲了过去。再往后的十多公里,路依然很难走,我们一边探路,一边行进,一路惊险,难以用语言表达,有的直接是从河床开过去的。到了昆仑山口,路才好转,我们就分道扬镳了。 昆仑山口海拔4781米,这里有几个大的纪念碑。在这照相的时候,一种乐观的想法突然涌出脑海:老天之所以让我们在不冻泉附近留一夜,或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欣赏巍巍昆仑的雄姿! 从那曲至格尔木这八百多公里路是青藏线最艰难、最有地形地貌代表性的路段,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路段有100多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路段有500多公里。车子一过昆仑山口,海拔就急剧下降,到格尔木就只有海拔2854米了。其中,从沱沱河,经风火山、五道梁到可可西里,直达昆仑山口共260公里是这次穿越青藏公路最艰苦、最难熬的地段,这里人迹罕至,气候多变。感谢上苍,我们终于走了出来。 上午11点18分到格尔木。格尔木市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五十年代由西北野战军数十万官兵,在戈壁、沙漠上建设的一座新兴城市。格尔木市区面积30多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据说是中国城市人均面积最大的城市。格尔木规划很好市区高楼不是很多,多为低层楼房,市区道路宽阔,为四车道,为垂直走向布局。海拔2700米,从青藏高原下来的我们,感觉氧气充足,空气清新。这里物价便宜、实惠。油品很好!我加的一箱油,跑了600多公里,还剩下近10公升多。 我们加油、检修车、洗车、洗脸、吃饭后,陪老包在火车站照了几张相就继续前行。在经过的城市车站照相留念,是老包的一大嗜好,风雨无阻。 出了格尔木,就驶上柴达木盆地的柏油路。公路非常宽阔平整,外面都是盐碱地、戈壁滩和沙漠。戈壁滩上植被稀少,只有公路边上人工堆成的很多小土丘长满抗旱的骆驼刺一类的植物,不时也有昆仑山融雪冲积形成的绿洲地带。但是路况很好,基本是天路的感觉。车在柴达木盆地平整的公路上狂奔,四周是戈壁风光,蓝天白云下的远山云影构成一幅西部荒凉的酷毕油画,别有一番韵味。 柴达木盆地异常干燥,蓝天白云,太阳光直射地面温度很高,好在有风,才不致使人无法休息。当时正是中午饭后,在火热的阳光下,我有些犯困。找了个有高大骆驼刺的地方停车,铺开防潮垫,打起雨伞,就呼噜大睡了一会。一路上,这样休息已多次了。在荒芜的沙漠或碧绿的草原小栖,还是在宁静的湖边打盹,可不是谁都有此机会的! 快七点半时,我们到了都兰,这里回民很多。我们把车停在一家食堂门前,到另一家甘肃的回民食堂吃饭。没想到,出来的时候,停车的那家饭馆里人却要停车费。那个小伙子还专门把奔奔车开到路出口,挡住不让我们走。这时候,正好有一个进来的车,他必须让道。我乘这个机会,从另一个出口走了。可恶!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做生意的人。 到茶卡时,又快晚上十点了,我们选了个便宜点的旅店住下,准备明天看盐湖。
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摄影,爱旅游,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