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摄影杂谈 > 手机摄影365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7):    1   <<  6  7  8  9  10  >>   37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太白遗风 于 2015-03-29 21:46 加入精华
2015-01-19 21:28  #106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19日
“中规体月魄,尚质色天青。”清高宗《咏龙泉窑椀诗》。
浙江龙泉窑自古以青瓷为名,其所烧制青瓷釉色,有的成青绿色,有的近灰色,也有的为天蓝色。古人以天青、粉青、豆青、虾青、冬青、梅子青等名称,来区分龙泉青瓷不同的釉色。明朝曹昭《格古要论》认为“龙泉窑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所谓翠青,就是青绿色的梅子青。像图中这件天蓝色的蒜头瓶,其釉色系所谓“雨过天晴”之色。《匋雅》谓龙泉青瓷“淡淡不一其色”,“蓝色之最淡者曰天青,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而龙泉青瓷无论翠青、天青,其釉色之美者,可以和玉相比。明朝陆深《春风堂随笔》就赞美龙泉青瓷“纯美如玉”。
非常茗紫砂会馆,有上好茗茶供应茶君子,沏茗茶需上等茶器。拍摄之余向馆主请教其相关知识,针对一款青瓷瓶,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如上。

《龙泉青瓷》


非常茗紫砂会馆中有许多摆件,彰显出一种茶文化。下图中古老的门及雕花之门头,麻绳悬挂的粗瓷陶罐,与当今少儿动画片中现代卡通瓷娃,形成鲜明对比。

《古今》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0 18:20  #107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0日
今天中午和好友金环餐厅吃饭,这是我第一次光顾。环境还算优雅,只是装修有点陈旧,倒也不失西餐文化环境,只是口味不敢恭维。也难怪,现在西餐馆经营者有多少真正在西餐上下功夫的,除了餐具和形式尚可归纳为西式,其味道实在是相差很远,相比百年历史的起士林餐厅,可谓大相径庭了。

《相对无言》


下面为大家介绍天津西餐鼻祖,也是中国第一家西餐厅——起士林餐厅。文章载自2009年元月4日天津日报都市风情版。

《一杯咖啡醉百年——起士林老故事》

下面为大家介绍天津西餐鼻祖,也是中国第一家西餐厅——起士林餐厅。文章部分节选2009年元月4日天津日报都市风情版。

《一杯咖啡醉百年——起士林老故事》

1950年,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隔壁就是起士林咖啡馆。张爱玲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从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也许张爱玲说这番话时很随意,但传播开来后当时不少“小资”对天津起士林格外向往,直到今天有情调的外地人来津时,还希望到起士林坐一坐。

一样的西餐一样的咖啡,到了起士林就觉得味道变得很独特,这是很多人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西餐馆,从始建至今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本质的东西,即使经历了百年风云它还是它,独有的风情与文化、独有的浪漫与传奇,当走进大门那一刻起,它留在人心里的滋味与感觉不仅是在西餐与咖啡里,更在它只可意会的氛围中。

袁世凯督直后,为了与各国驻津外交官搞好关系,经常在天津举行酒会。中餐吃过几轮后,袁世凯想到了请洋人吃西餐,于是阿尔伯特•起士林应袁的邀请出山,这次阿尔伯特•起士林可是动了一番脑筋。他在各国菜系中精选了法、德、俄等国的几个拿手菜,冷菜、热菜互相补充口味,又精心调配了开胃的红菜汤,把个袁世凯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个“美”。兴致之余,袁世凯想见一见为他做菜的洋厨师,一来表示对他菜品的满意,二来让在座的洋人看一看袁总督待人接物的礼数。阿尔伯特•起士林是何许人呢?他是德国兵营伙房中的二等兵,据说参军前曾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厨师。传说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阿尔伯特•起士林亲手为他做过西餐。

阿尔伯特•起士林不愧为御用厨师,不但菜品做得好,而且礼仪掌握得很有分寸,再加上他在中国这几年学得比较流利的汉语,让袁世凯非常高兴,于是袁世凯让人拿出100两银子赏给他。受宠若惊的阿尔伯特•起士林没有顾上自己还穿着厨师的衣服,双脚一碰,抬手向袁世凯行了一个军礼表示感谢,标准的军姿和不和谐的服装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反差,逗得在场人一阵大笑。转天,这件事就在天津城流传开了,一时间,对于阿尔伯特•起士林做西餐的技术越传越神,许多天津有钱人都恨不得也亲口尝尝西餐是个什么味儿。

有了这样的“铺垫”,阿尔伯特•起士林又得到100两的赏钱后,决定在天津开一家西餐馆。于是,1901年9月17日,他在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一间约有100平方米建筑里,开办了天津的第一家西式餐馆。为了开餐馆,阿尔伯特•起士林还颇费了一番“脑筋”,先请袁克定说情从军队退伍,来到袁克定家做私人厨师,后来得到在津德国人汉那根和天津买办高星桥两人资助,才使心愿变成现实。  

起士林西餐馆开业后,除了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还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阿尔伯特•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并且雇了一位德国人罗里斯当助手,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馆主要靠这三个人经营。那时起士林西餐馆的生意非常好,每天的就餐时刻,小餐厅里往往连一个空座位都找不到。此外,起士林制作面包和蛋糕的技术更得到了发挥,经过高星桥的介绍,起士林承包了津浦铁路线的面包供应。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起士林西餐馆的名声也传遍中国各地。

天津起士林还在上海分设了咖啡馆,作家张爱玲就是那里的常客……

《相言甚欢》


[ 此帖由 皓若 最后编辑于: 2015-01-20 18:30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1 12:54  #108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1日
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水泽腹坚。陈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晚来天欲雪》


冬三月,生机潜伏,万物蛰藏,以防御外邪侵袭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茶事宜兴精简,静待大地回春。冬日清闲,宜吃茶,寒冷之季以暖茶为宜,烤茶便是极好的。
烤茶源于云南,早年便于民间流传。用于烤的茶以普洱晒青茶为绝对首选,其它如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经过火温烘焙提香,茶性则更加温暖。再则十年左右的下关沱茶、两三年陈期的散毛茶,南糯山、老班章、那卡、邦东的古树茶都是烤茶上好原料。台湾高海拔茶园的梨山茶,也是可以用来温火烘烤的。
烤茶是件急不得的细致活,茶叶放进去,用手指领着罐提梁在炭火上轻轻晃动,使得茶叶翻滚受热均匀,切勿将茶叶烤糊。待茶叶烤出焦香味道,便可以将滚水直接倒入罐子,慢慢煮开就可以畅饮了。
云南各地都有烤茶罐,因各地烤茶习惯不同而造型各异,在日本、台湾、景德镇都有烤茶罐。茶器店里的烤罐远不如在各地县、乡农贸市场淘来的罐子,既便宜又实用。吃茶贵在自然简朴,平时外出旅游时顺便留意一下,就能找到这些可爱又实用的东西。

《能饮一杯无》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2 17:44  #109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2日
大寒——一年中最后一个农令时节,似乎总是能和吃联系在一起的。中午和三两知己在金环西餐厅温馨了一回,晚上又被五六要好拉去涮羊肉,好像一年365天只有大寒这一天允许聚餐似的。

涮羊肉和大寒节气也合得上拍,冬季易进补,羊肉是上好进补食材。中医认为,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等功效。

老友会是一家涮羊肉老字号,其特色就是让你不论多大年龄都可以让你做回自己小学校的教室里,重温学生时代的一切,在涮肉过程中,完成一次穿越。那个时候的自己,希望作文得优,期盼春游,期待寒暑假,想象自己也可以做一次老师,手执教鞭,在讲堂前侃侃而谈:上下多少,天下太平。不知从何起,童年告别了,转眼已是十数年。在老友会进餐,时光回到童年,戴了红领巾、跳了广播操,还被评为了三好学生,领了奖状,不觉光阴,只叹岁月的蹉跎……

《教室的黑板》


在老友会进餐,会不由自主地被那种氛围所感染,算是一种怀旧情结吧,反正无论你年龄多大,都会主动戴上红领巾,加入到课间操的队伍中。课间操是第八套广播体操。让我惊奇的是,多数人都会系红领巾,跳广播操。其实我也没有忘记。
你看下图中间做操的老者,我问过年龄,60有8了。

《课间操》




[ 此帖由 皓若 最后编辑于: 2015-01-22 17:47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2 21:35  #110
会员
JIJM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积分: 12165
发帖数: 12104
注册日期: 2009-01
来自: 中国, 山西, 太原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2 22:52  #111
版主
太白遗风

级别: 大学三年级
精华: 5
积分: 27312
发帖数: 25622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中国
老友会的聚餐方式,确实很适合目前的社会。现在已退休的老年人,年轻时是学生。现在有时间、有钱了,想起同学时期的往事,也有了相互联系的方式。所以很快就能聚起很多同学的。在马路上,常常见到在餐厅里聚餐后,在马路上继续高兴交谈的,同年龄的一堆堆老同学。
同学间的友情,没有社会里的利益,只有当时稚气的善良,所以是最和谐和长久的友谊。
拍摄和文字均很精彩,有感情!!!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3 18:29  #112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感谢版主的鼓励。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3 18:32  #113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3日
最喜欢的路,是从家里到小学的那一条碎石路。这条路,从南边一直延伸到北边,我走了五年。得空会回去走走,其实那条小路早已变了模样:高大的梧桐不知去向;清澈见底的河流青春不再;那傍水而居的人家早早迁居别处,政府还顾不上拆迁的平房也是人去屋空,木窗紧闭,分外冷清。我依然清晰记得和玩伴在春天追着蝴蝶跑的,是在这狭长的小路;带着麦芽糖一路走一路绕的,是在这狭长的小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和邻家女孩牵手一起上学的,是在这狭长的小路;把自己的秘密写在纸上,静静地埋在梧桐树下的,是在这狭长的小路……

照片中可爱的女孩,那么快乐地跳跃在阳光里。不知道多年以后,她会不会也如我般会想起她曾经走过的这条路?

《童年的路》


放学时间,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校门左右都会被汽车堵得慢慢的,这是来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家长。当然也有骑自行车的,也有步行的,这些人多是隔辈人,爷爷、奶奶、姥姥或者姥爷。想想我们小时候那里有人接送,都是自己走着上下学的,现在的孩子真享福呀,书包也不用自己背。可是也不幸呀,书包可有好几公斤重呢。
几十年的社会变化真大:那时候上学有路队和路队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现在上学需要家长接送。那时候街上没有很多的汽车,也不拥挤,马拉着车响着铃铛在街上跑,所以叫马路;现在汽车都要限号出行,否则大街就会成为蠕动的停车场。那时候学生书包都很轻,像现在的购物袋;现在的书包都很重,有的还带有行走轮。那时候作业不多,放学就去玩儿;现在的作业写不完,常常做梦都在写作业。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很蓝,一到下雾的时候的时候,大家都往外面跑,感受雾带给人们哪种抚摸般的感觉;现在没有雾只有雾霾,大家不敢出屋,必须外出的,恨不得戴上防毒面具,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可苦了戴眼镜的人了……总之那时候和现在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说也说不完的。

《放学的路》


[ 此帖由 皓若 最后编辑于: 2015-01-24 19:20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4 19:13  #114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4日
白日的喧闹,潮水般地从商场退出。被车轮追逐的风,在大街上放慢了脚步。窗内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城市倦了,广告牌上那张妩媚的笑脸,渐渐睫毛迷糊……

路灯依然耀眼的亮,像夜幕中的眼睛,注视着接力赛的火炬。像大海中的灯塔,指点夜航船的坦途,犹如城市在航行、生命在航行,航道上溅起串串明珠。

迎着东方泛白的鱼肚,早班地铁徐徐驶出站台。伴着树上鸟鸣,路面上学生脚步匆匆。桥梁施工的工地上,焊花激情四射地绽放。指挥吊车的年轻人,向走出家门的老少频频招呼。

路灯整整齐齐地站着,默默地行使注目礼,投向制造早晨的人们,投向不断延伸的新建大路。焊枪溅起的金星,为赞美诗标上省略号,吊车上上下下的轨迹,为城市建设交响乐画上半拍休止符。

《焊花》


《吊车》


[ 此帖由 皓若 最后编辑于: 2015-01-24 19:24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5 18:28  #115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5日

在现代生活里,忙也许是常态,但是还是喜欢忙里偷闲去公园逛逛,在忙中保持从容,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冬的公园很静谧,适宜独处。一角几位下棋的老人吸引了我,远远望去,神态各异,或紧缩眉头或颔首微笑或淡定思考或焦急想指点,我停下了脚步。相比这边围观甚多的棋局,我更喜欢另一角的两人对弈,暖阳里,长廊中,安静享受午后。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对弈》


《老有所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6 21:18  #116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6日

这边,悠闲的老人在晒太阳,想着自己的陈年旧事,一桩桩,一件件,在蓝天里阳光中淡入淡出,淡定而平和……那边,趴在石凳仰望天空的孩子,因为课外班、补习班、特长班、提高班的重压你累了吗?看看旁边欢快奔跑的小狗你羡慕了吗?很想放肆地忘掉分数狂欢一回了吗?看到周围聊天的人们也想叽叽喳喳了吗?是不是很想大声呼唤:给我们一些时间空间随便走走吧,给我们蓝天白云洗涤心灵吧……

《童年》


《老年》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7 18:57  #117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7日

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清政府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为增强天津的防御能力,在原天津老城西部和南部挖壕筑墙并筑起长36里的护城壕墙,形成防御工事并建有11座营门与外界沟通。城墙在当时称为称“墙子”,而壕沟称为“墙子河”。历史上,墙子河全长18公里,宽8米,水深1.2米,北起今红桥区小西关通南运河,向东南在今天长江道附近和红旗河交汇,再向东在海光寺附近和卫津河交汇,然后向东沿今天的南京路至今天解放南路海河中学附近流入海河。

由于沿途天津各租界不断向河内排入污水,墙子河水质逐渐变差。1925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曾提出引南运河水对墙子河进行冲洗的方案。1936年,当时的天津农会也提出同样设想,但均未实行。1946年,中华民国天津市政府墙子河进行疏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曾多次对墙子河进行清淤整治,20世纪50年代中期,墙子河中曾设有游船供游客游览。后来,随着天津市区的不断扩展,20世纪70年代,天津进行地铁建设,工程代号为“7047工程”即1970年4月7日开始施工的地铁建设工程。当时全市人民都有参加工程建设。地铁部分路段就是建设在墙子河位于今南京路的海光寺至大营门河段,墙子河剩余部分有的被改建为暗渠,有的成为津河的一部分,最后流入天津母亲河——海河。

今天两张照片拍摄于位于河西区广东路附近墙子河改造的津河河段。两张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彩色照片呈现的是,飘着薄云、飞鸟的蓝天,冰冻的碧水,枯黄的草和象征生命色彩的灌木丛。一切都显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而黑白照片给人一种压抑感。从高耸烟筒中冒出的滚滚浓烟在残阳笼罩空中,显得有点恐怖,仿佛告诉大家,环境还是这样被肆无忌惮地污染着。只有落尽叶的古树向上傲立着,象征生命的顽强。

注:历史资料参考网络。

《美好环境》


《污染环境》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8 20:29  #118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8日

喜欢走路,工作累了,心乏了,就出门走走。晴朗天气里,蓝天白云中,飞机身影掠过,斜阳照在大厦边沿的投影清晰有力,远望楼中平台居然生长着一颗不知名的小树,在高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真好,原来不管身处何方,即使渺小,只要努力绽放,也可以吸引别人目光,也可以活出自我。

《建筑与树》


成年了,生活开始过得忙忙碌碌了,每天的工作川流不息。偶然看到一年纪不算小的男人哼着京剧开着摩托在送货,相比高楼大厦里的温暖如春,寒冷并没有让他褪去一点点快乐,原来,只要有从容平和的心境,幸福就在身边。

《送快递的》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29 19:19  #119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29日

我从来不知道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被整到国外的广场舞,是如何定义的。是以音乐旋律、动作节拍,还是以场地足够广场大来界定呢?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目的性——健身强体。
今天下午去控股公司办事,路过立交桥。桥下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十来人在做运动。非常有韵律,不知道是不是广场舞,周边还站着了几位看的观众。立交桥后面的公立医院引人注目,与做运动的人形成对比。冬日下午的阳光照耀在健身者的身上,一切都显得健康,温馨和休闲。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就可以少去或者不去医院了。

《生命在于运动》


骑自行车上下班,即健身又低碳环保。桥下靠在道边的自行车是我的交通工具。冬日暖阳让整幅图片产生一种电影色,是不是挺吸引眼球的?

《交通工具》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5-01-30 18:01  #120
会员
皓若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07
发帖数: 995
注册日期: 2007-07
来自: 中国, 天津, 深圳
2015年元月30日
今天说的还是人行横道线。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从小就接受的教育,时至今日,全社会仍然在讨论着“中国式的过马路”问题 。我个人认为,上海市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的人多,在繁华街道上基本看不见横穿马路现象。深圳这几年加大违反交通规则处罚力度,走人行横道线的人多了起来。香港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交通高峰期间,红灯亮起,过马路的行人停下脚步等待,绿灯亮时,准行的铃声同时响起,如潮水般的人们脚步匆匆鱼贯而行通过人行横道线,那场面甚是壮观。在意大利米兰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天,合作公司送我们回酒店,晚上十点多大街上已经很静了,基本看不到人影。其实外国人开车也挺快的,也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只是不像中国这么普遍,对待违规者也不像中国人那样除了破口大骂以外,恨不得上去咬他一口。送我们的司机车开的就不慢,行到一个路口停车等红灯,绿灯亮起,我们的车刚起步,一辆车闯红灯飞快地从我们面前驶过,司机一脚急刹车,我们的身体往前窜,还好系着安全带。尽管这样,司机就像没事人一样,嘴里吹了一声口哨,依旧开车。
下图是我在等红灯时看到的场景,多数人还是走在了人行横道线上。

《人行横道线》


人行横道线,也称为斑马线。
斑马线的由来,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为了解决人、马、车混行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车、马分离。然后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到了19世纪,汽车取代了马车,速度和危险性也都超过了马车,跳石已不适应需要。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如今这种人们称之为斑马线的人行横道线。
在天津五大道上,仍然行走着马车,当然是作为一种旅游工具存在的。下图中行走在街道上的马车,仿佛让人有一种置身异国的感觉。

《城市中的马车》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7):    1   <<  6  7  8  9  10  >>   37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2:27.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