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行摄天下 > 美国大西南组曲(共九章)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1):    1  2  3  4  5  >>   21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红玫 于 2007-03-13 15:29 解除置顶
2006-05-05 09:08  #1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美国大西南组曲(共九章)
美国大西南组曲



几百年前,当络绎不绝的牲口拉着沉重的大车吱吱嘎嘎地由东往西越过落基山脉时,进军美国大西南的序幕也就缓缓开启了。当时的很多东部人载着他们所有的家当,在往西寻找幸福家园的途中,常见大片大片干燥贫瘠的沙石之地以及连绵不断的岩崖峭壁,地貌是如此的荒芜险恶,这些习惯了东部绿色世界的先民们口中念念不绝“恶土”二字。驾车行驶在辽阔的大西南,放眼望去,是连天的土黄和褚红,还有那低洼处白花花的盐碱,看着耐旱的沙生植物在沙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听着风化了的崖壁一块块地崩塌,心中所能想到的,也唯有“恶土”一词。然而,就在这片广袤的恶土中,聚集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家公园――天然的石拱,巨大的峡谷,迷人的沟穴,湍急的飞瀑,墨绿的科罗拉多河水,风化成奇形怪状的崖壁,还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纳瓦和印第安人。穿越其间,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以及印第安人顽强的生命力。此行共九天,从波士顿飞到科罗拉多的丹佛后租了一辆四驱的切诺基拉雷多,经格兰峡东线到亚里桑那,再从西线开回到丹佛,全程四千公里,途中分别经过科罗拉多州、犹它州和亚里桑那州。九天里游玩了这一圈内以下九大景点:

落基山国家公园
拱石国家公园
峡谷地国家公园
布莱斯国家公园
圆顶礁国家公园
格兰峡和鲍威尔湖国家度假区
羚羊谷
碑谷
大峡谷国家公园

注:锡安国家公园也在同一条线上,因我以前去过并已作过介绍,此贴中不再赘述。

本帖将分成九章陆续在此贴出,欢迎媒体约稿,可留言或发短信。

每一章精选图片二十张左右,文字三到五千。


第一章,《羚羊谷――凝固的音符》

第二章,《圆顶礁――恶土上的绿洲》

第三章,《拱石――上帝的杰作》

第四章,《布莱斯――仙乐奏响的地方》

第五章,《碑谷――众神之地》

第六章,《峡谷地――大地母亲的伤疤》

第七章,《格兰峡――流动的乐章》


第八章,《大峡谷――苍鹰盘旋之地》

第九章,《落基山――生命的摇篮》


此行的摄影器材为玛米亚 645 AFD 加35MM 和 55-110MM 镜头,XPAN 加45MM和90MM镜头,佳能5D 加 17-40MM 和 70-200MM镜头,滤镜一堆,胶片为RVP 50 和100F。拍摄数据恕不一一注出。欢迎浏览,也欢迎下载存档私用,谢绝转贴!图片都加有水印,一明一暗,任何未经许可的商业性转载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 此帖由 长风 最后编辑于: 2006-06-19 19:39 ]
本帖评分记录
红玫   2007-03-08 14:32   +10   精品文章
红玫   2007-03-08 14:31   +50   精华主题
红玫   2007-03-08 14:28   +20   推荐主题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11  #2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第一章,《羚羊谷――凝固的音符》

《羚羊谷――凝固的音符》

如果说摄影师也有麦加的话,那就该是位于纳瓦和族地上的羚羊谷了!多少年来,我一直迷恋于不同摄影师创作的各种各样的羚羊谷的照片,那魔幻般的色彩,细密的纹理,流畅的线条,抽象的形块,一切都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因此在此次行程中,羚羊谷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首选之地。

亚里桑纳州格兰峡大坝边有一个沿坡而建的小城名叫佩基。该城南数公里处有一条很不起眼的小水沟,平时无水,西部人一般称作干沟,也就是一下雨就洪水汹涌的那种典型的枯水沟。89号公路把它横切成了两截,水沟直通不远处的鲍威尔湖。这条不起眼的小水沟就是让多少摄影师朝思暮想的羚羊谷!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13  #3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因为羚羊谷位于纳瓦和族人保留地上,美国国家公园的年卡在那儿没用,得另外付钱,而且要价不菲,上羚羊谷进去后分半小时游和两小时游,由纳瓦和工作人员带你进去。去摄影的一般都要两小时游,将近人民币三百元。我那天没有安排别的,因此一早就去了羚羊谷。上羚羊谷九点羚羊谷分成上羚羊谷和下羚羊谷,公路一边靠湖的称下羚羊谷,另一边的就是上羚羊谷。开门,一位印第安大嫂见我背了一只鼓鼓囊囊的摄影包,知道我是专门去摄影的,就对我说最好的拍摄时间是中午。对摄影师来说拍照的时间主要是一天的两头--清晨和黄昏,中午光线直白,是最不理想的时段,没想到在羚羊谷,反而要等到中午。我一想,这么千里迢迢地来,怎么着也要等到最佳时间段再进去吧,于是就问她附近还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先去拍一圈再回来。她想了想说还是先去下羚羊谷吧。我这才知道还有下羚羊谷。两谷相差不远,就隔了一条公路。到了下谷时一个游客也没有,又付了相当于人民币一百多元的门票,不过可以在里面呆四个小时。买了票。票亭的纳瓦和大嫂喊了一个正在练习弹吉它的纳瓦和印第安小伙子带我下沟去。下谷离售票亭不远,途中有一个小纪念碑,上面刻了十二个名字,用来纪念一次山洪暴发时死于非命的十二位不幸的摄影师。一九九七年,有十几位摄影师来这儿摄影,那天早上在其他地方下了雨,当地人警告他们可能会有山洪,可是他们没有听,因为下羚羊谷一带根本没有下雨。没想到当他们在沟中拍摄时山洪突然袭来,把那十几位摄影师统统卷走了。这些人的尸体后来是在鲍威尔湖的岸边找到的。那次事件后,下羚羊谷就关闭了,过了几年,纳瓦和有关当局在谷中配置了精确的连锁报警系统和水闸及钢丝网后,下谷才重新对游客开放。我仔细看了那些遇难者的姓名,发现最后一位是杨姓的华裔。我站在那里为遇难者默哀致敬。

下羚羊谷藏在地下。原本没有沟,是几百万年间的流水和风沙慢慢地在红砂石间刻出了一道深深的沟缝,地表上看不出来,可是在一片光秃的河滩上从一条小石缝里沿着一架陡长的铁梯下到沟底,才发现下面别有洞天。这条沟的发现也很有意思,据说当年有一个印第安小姑娘在此放羊,一只羊不小心掉了下去,于是小姑娘就爬下去寻找,才发现了下面的风光。又由于早年有很多羚羊一类的野生动物在此出没,故名羚羊谷。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16  #4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这架铁梯很长,可还没到底,没走几步,又是一个小降。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18  #5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谷内因为岩石质地的软硬不同,使得岩壁的形状千奇百怪,人行其中,仿佛置身于抽象雕塑的博物馆,扭曲的岩身,流动的韵律,凹凸的线条,或狰狞或娇媚或雍容,你可以感受到万年风沙抚摩过的岩体苍劲有力,千年流水经由的崖壁灵动光滑。又因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一年四季崖壁的颜色也不一样,夏天多红黄,冬天多青绿。时值夏季,沟壁的红黄变幻莫测,明亮处鲜红耀眼,熠熠生辉,阴暗地暗红影黑,神秘异常,真是人间的魔幻世界。我不由得惊呆了。这时,带我下来的纳瓦和小伙无意中拨响了手中的琴弦,狭窄弯曲幽深的沟谷中立时琴声回荡,浑厚悦耳,一时手痒,就向他借吉它一弹。我已有十几年没有碰过吉它了,不知为何在那样一个地方,琴声仿佛触动了心中的琴弦,不觉想起了早年曾练习过的《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假如把时间的长河压缩到短暂的一刻,那么,下羚羊谷内的变化可以说是怵目惊心的,肆虐的山洪和无情的风沙在这红砂石中硬掏出这条巨大的沟壑后又无声地退去,空留下这废墟般的深谷,一如阿尔汗布拉宫的废墟,往日的喧闹与如今的沉寂形成了巨大反差,时间的乐章化成凝固了的音符,一个一个刻在那沟壁上,揉入那纹理中。可惜那曲子当年就没学好,如今更是不行了。望着这曾经一度喧闹非凡的沟底,微弱的阳光如月光般静静地流泻下来,我不由自主地拨响了贝多芬的月光。琴声轰鸣,在谷底宛转回旋,又远远地流淌出去。一曲弹罢,我和那印第安小伙好久没出声。良久,我把吉它还给了他,他和我对击了一下手掌,赞了声:“GOOD,MAN!”我点了点头,道了声谢谢!他转身爬上铁梯子出谷去了,整个下谷就我一人。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21  #6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有下爬也有上爬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23  #7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生命的产道,也是时间的产道。

我在时间的产道里默默地向前摸索着,时而随铁梯下降,时而又顺着铁梯上爬,一路拍照前行。不知不觉中,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地方实在太美,不想就这么结束了,于是我决定先出谷到上羚羊谷去赶正午的阳光,然后再来这儿细细地拍。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25  #8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出谷后驱车来到了上羚羊谷。上谷和下谷大不相同,下谷在地下,上谷在地上,人由车带到谷前,人就走进沟谷中去,谷不长,也就两百多米。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28  #9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时光隧道里的陪葬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31  #10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上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顶部有几处非常窄小的洞孔,正午的阳光透过那几处小孔射下,使洞内出现难得的光柱。可不好的是因为谷窄人多,而且这光柱的时间也就几分钟,过了就得等第二天了,想拍照片还真不容易,对摄影爱好者来说,看着那些排队拿着傻瓜相机在大好的光柱前摆出到此一游姿势留影的人群,真是恨得牙根痒痒!后来我抽一冷子说大伙都退一退,给我们十五秒时间让我们这些拿三脚架的好好拍几张,游客总算通情达理,集中往后退了退,我们这些背摄影包的立马一拥而上,卡嚓卡嚓按起了快门。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35  #11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第六天,神说:“让大地有光吧!”于是地上就有了光,水里有了光,山洞里也有了光!

--《长风福音》第三百六十五页第二行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37  #12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还是光的主题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40  #13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时光隧道的另一陪葬物--枯死了的沙刺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42  #14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洞中因为光线的原因,有些地方曝光时间需要三十秒,因此常得竖起了耳朵,一听前面拐弯处像是有人要过来了,就赶紧吆喝一声--请等我说好了再过来。游客们大多都比较有礼貌,有时候看我们在曝光,还相互拦着等我们拍完了再走过。就这样,回来后检查底片,还是发现有些片子中有不少脑袋在游荡。在上谷手忙脚乱地抢光柱拍了一些,还是怀念下谷,那静无一人的下谷。我不知道为什么下谷没有人去。在我看来,下谷要胜过上谷,一是长,二是险,三是人少,对摄影的人来说,没有比人少更为重要的了。于是我在上谷只呆了一个小时就赶紧搭十二点的车出来去了下谷。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5 09:45  #15
会员
长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8
积分: 2017
发帖数: 1370
注册日期: 2003-04
来自: 中国, 浙江, 杭州
时光隧道的拱门
长风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1):    1  2  3  4  5  >>   21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5:42.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