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色情与非色情
1、国外的色情业(日本、欧美等国家)
2、弗洛伊德的观点
3、中国道教的采阴补阳的房中术
4、佛教密宗的“欢喜天佛”
5、宋朝程、朱理学观点
四、名人谈裸体
1、鲁迅
2、国内外政要
3、国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
以上题目不打算写了,请大家使用搜索引擎。
五、关于摄影的裸体
摄影术的出现,打破了绘画对裸体艺术的垄断,“世界艺术史上,在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其后诞生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初期令人震惊的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力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家就开始向人体摄影领域的突进。1857年瑞典摄影家、后来留居英国的雷达兰,拍摄了一幅在摄影史上奉为经典之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情节丰富,场面浩繁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人体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以白鬓长者为中心,两边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人生历程。左边表示勤勉、友善、进取,右边则表示贪婪、享乐、堕落。共用30多张底片剪辑拼贴放大而成。这本来是一次非常富有想象力和积极意义的艺术创举,也受到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曼彻斯特举行的重要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上为新兴的摄影艺术赢得了极高声誉。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动用那么多裸女,姿态粗野淫糜,流于色情等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它有多么积极的思想意义或高明的艺术处理,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和攻击,这恐怕已成为一种规律性反应了。”.........详情请见:
http://wz.nphoto.net/goto/ff808081097222f8010979123d380044.shtml六、摄影人之修养
1、摄影是什么
2、从事摄影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
以上两个问题我也不想多说,因为大家都是摄影人,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干吗的,再说就多余了。
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传统思维)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完整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在这里,我暂且将国外的放一放,来讨论一下我们中国的哲学与宗教发展脉络。
1、中国几千年来哲学发展
“早在先秦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体系,汉代董仲舒以“天”为核心的天人感应哲学体系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一些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的论争,表现了中国古代认识运动的辩证进展。比如,先 秦时期的天人之争,魏晋时期的本末有无之辩,宋明时期的理气之 论,等等。这些,都是思想家们用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认识世界、 说明世界的具体表现,是哲学 思 维 的 集 中 反 映 。
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思维方式的哲学体系;道家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从否定中 求肯定的富于思辨色彩的哲学体系,则更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大 进步。此后,战国末期荀子对天人相分的论证,汉代董仲舒对天人感 应的鼓吹,宋代朱熹对理气关系的标榜,无不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主 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并且建立了独特的系统的哲学体系。怎样评价 他 们 , 人 们 固 然 可 以 见 仁 见 智 , 但 他 们 有 着 反 映 民 族 理 论 思 维 水 平 的 哲 学 特 质 , 则 是 不 可 否 认 的 客 观 事 实 。
著 名 美 籍 华 裔 学 者 陈 荣 捷 指 出 , 近 年 美 国 一 些 名 牌 大 学 如 哈 佛 大 学 等 校 , 开 始 讲 授 儒 家 的 课 程 。 人 们 对 中 国 的 思 想 , 过 去 是 从 宗 教 的 角 度 看 , 而 今 是 从 哲 学 的 角 度 看 , “ 过 去 外 国 人 看 儒 家 、 道 家 , 都 认 为 是 宗 教 , 近 来 则 当 成 哲 学 来 看 ”。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有 如 下 特 点 :
第 一 , 着 眼 伦 理 本 位 。与 西 方 社 会 不 同 , 中 国 社 会 跨 入 文 明 的 门 槛 时 , 保 留 了 氏 族 制 的 残 余 。 统 治 者 利 用 氏 族 血 缘 观 念 和 亲 情 关 系 , 发 展 了 宗 法 制 。 宗 法 制 在 西 周 已 经 完 备 , 成 为 社 会 结 构 的 稳 定 因 素 之 一 , 影 响 了 此 后 整 个 的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 生 长 于 宗 法 氛 围 中 的 中 国 哲 学 , 必 然 以 孝 悌 的 伦 理 关 系 为 依 托 , 并 着 眼 于 解 决 宗 法 伦 理 问 题 。 历 代 哲 学 家 谈 天 说 地 论 人 , 始 终 带 有 浓 厚 的 伦 理 色 彩 。 无 论 是 汉 代 董 仲 舒 讲 天 有 善 善 恶 恶 之 心 , “ 天 生 五 谷 以 养 人 ” , 还 是 宋 代 程 朱 讲 “ 天 命 之 性 ” 、 “ 气 质 之 性 ” 的 天 理 人 欲 之 辩 , 都 是 将 自 然 和 社 会 伦 理 化 。 孔 子 “ 仁 者 爱 人 ” 的 说 教 , 北 宋 张 载 “ 民 胞 物 与 ” 的 思 想 , 更 是 渗 透 了 伦 理 精 神 。
第 二 , 倾 心 现 实 政 治 。 中 国 哲 学 家 热 衷 于 “ 究 天 人 之 际 ,通 古 今 之 变 ” , 各 家 各 派 都 “ 务 为 治 ” 儒 家 对 “ 克 己 复 礼 ” 的提 倡 和 实 践 , 便 是 以 政 治 理 想 制 约 个 人 的 欲 念 。
第 三 , 发 扬 主 体 意 识 。 中 国 哲 学 有 追 求 “ 天 人 合 一 ” 的 传 统 , 把 发 挥 主 体 能 力 , 以 便 与 “ 天 ” 一 致 , 看 作 精 神 境 界 的 升 华 和 完 善 。 以 人 为 核 心 , 天 地 人 相 参 是 哲 学 家 一 贯 的 主 张 和 理 想 。 儒 家 “ 三 纲 八 目 ” 的 修 养 论 , “ 正 己 ” 就 能 “ 正 人 ” , “ 成 己 ” 就 能 “ 成 物 ” 的 言 行 , 都 是 事 在 人 为 的 一 种 哲 学 表 现 。 孔 子 讲 “ 为 仁 由 己 ” , “ 人 能 弘 道 ” , 相 信 通 过 主 观 努 力 可 以 成 就 仁 的 品 格 。 宋 儒 说 , 天 理 人 欲 此 进 彼 退 , 革 得 一 分 人 欲 , 便 复 得 一 分 天 理 。
第 四 , 富 于 辩 证 思 维 。 中 国 哲 学 讲 求 对 立 前 提 下 的 和 合 统 一 。 儒 家 讲 “ 生 生 之 谓 易 ” , “ 天 行 健 , 君 子 以 自 强 不 息 ” , 强 调 事 物 发 展 变 化 的 连 续 性 和 合 理 性 。 而 变 化 发 展 的 根 源 , 在 于 阴 阳 的 此 消 彼 长 , 刚 柔 的 相 互 激 荡 ,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 , 便 是 最 好 的 理 论 概 括 。 《 老 子 》 描 述 了 动 静 、 高 下 、 强 弱 、 先 后 的 相 联 相 对 , 相 反 相 成 。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的 发 展 序 列 中 , 道 运 行 不 已 , “ 周 行 而 不 殆 ” 。 韩 非 道 理 相 应 的 规 律 论 , 把 事 物 的 辩 证 发 展 看 作 内 在 规 律 。 他 既 承 认 “ 法 术 之 士 与 当 途 之 人 , 不 相 容 也 ” , “ 冰 炭 不 同 器 而 久 ” , “ 杂 反 之 学 , 不 两 立 而 治 ” , 又 认 为 矛 盾 对 立 的 双 方 可 以 “ 形 名 参 同 , 上 下 和 调 ” , 可 见 是 既 讲 对 立 又 讲 统 一 。 佛 教 一 多 相 摄 、 四 谛 圆 融 、 一 即 是 多 、 多 即 是 一 的 命 题 , 也 深 蕴 对 立 同 一 之 精 义 。
第 五 , 树 立 整 体 观 念 。 中 国 哲 学 孜 孜 追 求 人 与 人 的 和 谐 ,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 把 天 、 地 、 人 看 作 统 一 的 整 体 , 以 “ 人 与天 地 万 物 为 一 体 ” 、 “ 天 人 合 一 ” 为 最 高 境 界 。”――引自《中国哲学初步》,李锦全 冯达文 主编
2、近现代中国社会主流哲学思想
解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新的人民政府,哲学基本上继承和沿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中国人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我们依然喜欢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句话叫做:有创造性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什么理论。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大量的哲学学说被摆上了书架,但是,也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我们中国人,想被别人改变习惯思维,很难。
八、信息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老百姓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它像一扇打开的闸门,奔腾涌来的浪涛在瞬时间就会吞没我们,我们几乎做不好什么思想准备,在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知识已经更新换代了。最好的说明例子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学所修的课程,几乎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跟上时代的需求,培养出真正实用的人才。大学生们在学校所学习的课程,拿到社会上,乐观一点说能用上40%就不错了。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我们的思想,正在改变我们的传统。
面对互联网,你可以有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只要你想到,互联网可以给以一切答案。其中包括凶杀、教唆人犯罪、色情等信息。
面对这一切,我们是封堵还是放任?接受还是拒绝?有没有第三条路可行?
以上问题我本来要写,但我想还是留给大家去思考。
九、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我们通过与张三这个人的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知道他的知识能力、品德修养、专业特长、为人处世等等,这些认识就是对他的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并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种思维形式就叫概念。
1、面对佛经和圣经所描述的场景,你相信吗?
“尔时世尊不起本座。复入师子游戏等持。现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踊极踊等极踊。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又令此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其地清净光泽细软。生诸有情利益安乐。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傍生鬼界。及余无暇险恶趣坑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此舍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殷净心。顶礼佛足。从此展转。周遍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种变动。时彼世界诸恶趣等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彼舍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各于本界。同诣佛所顶礼佛足。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及余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盲者能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狂者得念。乱者得定。贫者得富。露者得衣。饥者得食。渴者得饮。病者得除愈。丑者得端严。形残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圆满。迷闷者得醒悟。疲顿者得安适。时诸有情等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亲。离邪语业命。修正语业命。离十恶业道。修十善业道。离恶寻思。修善寻思。离非梵行。修正梵行。好净弃秽。乐静舍諠。身意泰然。忽生妙乐。如修行者入第三定。复有胜慧欻尔现前。咸作是思。布施调伏安忍勇进寂静谛观。远离放逸。修行梵行。于诸有情。慈悲喜舍。不相挠乱。岂不善哉。”(大般若经 初分缘起品第一之一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时间太晚,我不便去翻书),我大致说一下:耶稣带领三百人过河,过了河以后,大家饥饿了,此时,只有一张饼,耶稣说,去把饼分给大家,还会有富余。大家都吃饱了以后,饼果然有富余。
像这样的描写,佛经和圣经里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引述了。大家自己去看。
2、摄影的理性和非理性
我相信,绝大多数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都是理性的,只有少部分人为了金钱、名誉等因素采取短时的非理性做法,作出一些非常举动。可以说,理性是大家共同认知的,而非理性是被大家唾弃的。
我们拍摄风景、拍摄野生动物、生活、军事、包括人体等等,都是在理性的范畴之内,在我们网站里,我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位摄影师拍摄了非常不堪入目的黄色照片。所以我说,我们的网站,是非常富有理性的。
话又说回来,我们绝不能过于理性。过于理性就意味着保守。当你自己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你难道还不允许别人想、不允许别人做吗?一个小小的探索,就容不下人家了吗?
十、万法归一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万法归一”。道理我们大家都懂,可究竟怎么去实施?
1、宽容
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宽容首先要放宽心态。心态很重要,我们人类几乎大部分疾病,都与个人心态有关(这一点我还比较了解,因为我曾自学过中医,中医讲病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等)。我们放宽心态去看别人,宽容别人的过失,友善地指出来,帮助他们改正;反之,其他人也会这样对待我们自己。其次,要放宽眼光。放宽眼光,就是要多学习,不懂就问,不懂要主动去补课,多看别人的好的知识、经验,尽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一点我还不够,要努力加强学习。
2、法无分别
法无分别,贯穿着各个方面。以摄影为例说,不管你拍什么,人物也好、新闻报道也好、纪实也好、拍花、拍鸟等等,都叫摄影,只不过每个人对摄影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了各自流派。在这一点,佛教禅宗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解释: “中观学认为,佛证的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包括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一切法说“如所有性”,对一切法的的根本属性加以确定;二是对一切法说“尽所有性”,穷尽一切法之间的差别现象。对佛法而言,应如佛那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才能穷尽事物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才能彻万法之源。说“一切万法无自性”,这是事物的“如所有性”,亦即空性。中观学特详于此,重点在于真谛,但就差别上说,从如何缘起上说,唯识则较中观为详,倾向于缘起的“尽所有性”重点在明俗谛。
本应结合着多讲一些唯识学的道理,但因时间关系,暂时不能多讲,大家都是学佛的,对唯识宗建立的“八识”是有一定的了解的。禅宗所讲的自性,当然不是中观所破斥的那种自性。从“一切万尘不离自性”所表现出的境趣,含有“三界唯心,万法唯法”的意味。《成唯识论》对“唯识”下的定义就是:唯识者,一切万法不离心故。唯识学最大的特点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翻译成汉文就是“藏识”,有含藏、所藏、执藏等多层含义。我们的一切知识、经验、过去、现在、未来、六根六尘十八界全都在藏识里,这是唯识学的一个特别的建树。”——引自贾题韬《坛经讲座》
不知大家懂了没有,反正我是受益无穷。
下面,我录一首诗,是宋朝一位高僧写的悟道诗。看了这首诗,你认为这应该是高僧写的吗?
冰雪佳人貌最奇,
常将玉笛向人吹。
曲中无限花心动,
独许东君第一枝。
本来还想写很多,但是时间已经深夜12点多钟了,从下班6:30一直写到现在,累坏了,休息!
里边有很多错词病句,请大家原谅!
声明:欢迎大家跟帖,同时也欢迎高手将我没有写的内容补齐,前提是拒绝更改文章结构。
本来还想发几张照片,但是兴致没有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