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确实是难得的佳作。 俺试着说一说自己肤浅的理解,不一定对哦,还请老师海涵! 老师的作品是要品、要意会的,很难说清楚,只能说一点表面的东西吧。 片子整体呈现低饱和的色彩,明暗上也属于低调,非常符合表现佛教题材的主题。 在统一的低饱和色调里,唯老僧衣服色彩稍稍鲜明一些,在统一的条件下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突出了片子的主体——僧人。 僧人在片子里的位置,处于右下角,并且脸是朝着片外的。这样的处理,完全抛弃了一般的构图法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非一般摄影人所敢为。再加上巨大的黑色屋檐几乎占了整整左半个画面,给僧人形成强大的压力。左下角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一个铜钟,更增添了浓重的佛教氛围。片子并不这样就简单地结束,在屋檐和僧人之间,那密密麻麻的细树枝缓和了两者的强反差,得到了非常好的过渡,还使得画面增加了丰富的线和点,让画面更家丰富完整和谐。 片子的光处理是极好的亮点。很低的阳光照射角度,使建筑的结构立体感得到充分表现,细树枝和少许树叶的亮色柔和了巨大的对比,不显得沉闷。而僧人不处于阳光之内,是建筑和树的反光形成的散射光使僧人从背景里突现出来,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然而,僧人却是稍弯着腰,正向画外走出去,没有明确告诉观众他在做什么。 片子的魅力也正在这里! 片子通过众多摄影的语言,描述了不少景物,铺垫了很多氛围,在最关键的时候恰恰住口了,留给了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法?是故意刁难观众吗?不!显然不是。正是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佛教相关。我们知道,佛教的理论高深莫测,凡是说得清楚的佛理,都不是真正的佛理。佛理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艺术同样也是如此。好的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是说不清楚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 所以,我的这些话,只是我看了作品后的一些肤浅的想法,一定不会说清楚作品的。 因此,请onlysun119老师原谅我的肤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