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摄影杂谈 > 135胶卷会淘汰吗?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1):    1   <<  6  7  8  9  10  >>   3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2010-08-02 11:33  #136
会员
豆豆贝壳

级别: 高中二年级
积分: 10629
发帖数: 10124
注册日期: 2007-08
来自: 中国, 新疆, 新疆
引用:
最初由 久摄之图 发表
这是一个朋友用30分钟长时间曝光的结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即拍;即拍快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2 12:17  #137
会员
久摄之图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精华: 6
积分: 12133
发帖数: 11288
注册日期: 2002-02
来自: 中国, 四川, CHENGDU
都烧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酒常灌 善饮好摄 呼吸吐纳 生生不息 职业闲人 活着真好 好好学习 天天照相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3 08:38  #138
会员
同尘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702
发帖数: 683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云南, 玉溪
引用:
最初由 久摄之图 发表
这是一个朋友用30分钟长时间曝光的结果


肯定用的公家的设备。要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蛋。活该!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光同尘 图如其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3 09:35  #139
会员
久摄之图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精华: 6
积分: 12133
发帖数: 11288
注册日期: 2002-02
来自: 中国, 四川, CHENGDU
引用:
最初由 同尘 发表


肯定用的公家的设备。要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蛋。活该!

不是公家的设备,更不是傻蛋 无知者无过,只是他对这类器材不甚了解而已,相信吃过这一堑后,他就明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酒常灌 善饮好摄 呼吸吐纳 生生不息 职业闲人 活着真好 好好学习 天天照相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3 14:45  #140
会员
同尘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702
发帖数: 683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云南, 玉溪
引用:
最初由 久摄之图 发表

不是公家的设备,更不是傻蛋 无知者无过,只是他对这类器材不甚了解而已,相信吃过这一堑后,他就明白了。


我的影友,拍汽车灯拉线条,曝光10几分钟,D3X,出来的片子噪点都非常多。小图看着非常好,放大一看,当即就删除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光同尘 图如其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3 15:03  #141
会员
吾空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03
发帖数: 297
注册日期: 2007-08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引用:
最初由 春樱秋枫 发表

胶片和胶木唱片比较相似,CD与数码属于同类物质。唱片并没有因有了CD而淘汰,只是使用者的数量少了而已。
因为有了最新锐的电脑以及卓越的软件,并不意味着绘画可以丢弃素描和写生。
因为有了最现代化的电子乐器,并不等于该淘汰古典和传统音乐。
接受新事物不是坏事,但摒弃传统则未必是好事。
大势所趋也好,无能为力也好,再高档的数码,也拍不出最低档胶片相机的效果(无此亲身体会比较的人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否定这句话,这也难怪),
再高明的PS手段也好,也无法模拟韵味浑厚、色调丰润的胶片之魅力。


这位朋友对淘汰的理解好像有些偏离。

“淘汰”的一般解释是留下好的,去掉不好的。例如亚军被冠军淘汰。

在一般摄影领域,胶卷被数码淘汰已经是事实,无需再争论了。

在大众消费市场,CD被数码淘汰了也是不争的事实。

只要在大众市场,数码相机占据主流,就可以说在大众市场数码淘汰了胶片。

如果非要绝迹了才叫淘汰,那“淘汰”这个词本身就可以被淘汰了。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3 15:15  #142
会员
吾空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03
发帖数: 297
注册日期: 2007-08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引用:
最初由 春樱秋枫 发表
因为有了最新锐的电脑以及卓越的软件,并不意味着绘画可以丢弃素描和写生。
因为有了最现代化的电子乐器,并不等于该淘汰古典和传统音乐。

电脑和软件都是工具,和素描、写生不能同类而语吧。

同样电子乐器对应的是传统乐器,例如吉他、二胡。怎么能和“传统音乐”放一类呢。

如果要比较,应该用电子吉他和传统吉他比较。事实上还是用传统吉他的人多。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5 08:27  #143
会员
同尘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702
发帖数: 683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云南, 玉溪
引用:
最初由 吾空 发表

电脑和软件都是工具,和素描、写生不能同类而语吧。

同样电子乐器对应的是传统乐器,例如吉他、二胡。怎么能和“传统音乐”放一类呢。

如果要比较,应该用电子吉他和传统吉他比较。事实上还是用传统吉他的人多。


根本没有可比性。用哲学的基本观点看,旧事物被新事物代替,那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光同尘 图如其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5 09:21  #144
会员
江河源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2
积分: 24130
发帖数: 23217
注册日期: 2004-06
来自: 中国, 新疆, 吐鲁番
进步是自然规律,数码进不到一定时候,也许胶片的使用领域就非常有限,就如我们现在说话写作都不用之乎者也,但是我们上学还得靠学习这个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爱您所爱,照您所照!
http://my.nphoto.net/np32605484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7 22:20  #145
会员
城市贫农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4
积分: 2450
发帖数: 1910
注册日期: 2002-12
来自: 中国, 重庆, 渝中区
本人已经玩了几十年传统胶片相机,是绝对的胶片守望者。
但我不得不告诉胶片爱好者们一个事实。
不仅仅是135胶卷,而是整个胶片生产及与之配套的产品都要最终退出摄影市场,这是必然的归宿。
这个归宿不是由胶片是否比数码表现更优秀来决定的,而是由商品市场自身规律所决定。
胶片尤其是彩色胶片的生产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柯达或富士,自动化生产线一开,一天就能生产出几十万盒135或120胶卷,这个并不困难,而且胶片的进一步提升也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胶卷的全球市场销售量,决定胶片命运的关键不是少数胶片爱好者,而是全球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每天胶卷的销售量低于每天的生产量,其成本必然大于销售收入,大量积压的胶卷卖不出去必然会因过期而造成进一步亏损,资本家和商人不是傻瓜,不会为了所谓的胶片艺术而亏损失本。
反观目前全球摄影商品市场,数码相机的销售量已达到99.9%,实际上说达到100%也不为过,全世界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家早已停止研发和生产传统胶片照相机,剩下少量的传统相机的也是过去积压产品或二手市场。相机生产商是最精明的,这胶卷都快全面停产了,再好的胶片相机也是一堆废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全球提倡环保和低碳生产,而胶卷生产恰恰又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为数不多的企业,早已有不少环保人士在哪儿抗议多年了。现在数码相机来了,关键是数码相机又迅速占领全球摄影市场,胶片的命运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与胶片配套的冲印设备的命运也是济济可危,国内大多数胶片冲印设置早已歇菜,少数几家虽然还在接受冲印,但由于接单太少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数码制造技术尤其是感光材料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全新的感光材料也即将推出,这些感光材料的性能已经或正在已经全面超越传统胶片,这些都再明确不过地预示胶卷必然最终消失的结局。
虽然这个事实对胶片爱好者来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实事!


[ 此帖由 城市贫农 最后编辑于: 2010-08-08 00:03 ]

____________________
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远远地你灿烂如新。守着深不见底的孤寂,默默地我平凡如昔。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7 22:29  #146
会员
康定户口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精华: 31
积分: 11653
发帖数: 9634
注册日期: 2002-10
来自: 中国, 四川, 康定
引用:
最初由 城市贫农 发表
本人已经玩了几十年传统胶片相机,是绝对的胶片守望者。
但我不得不告诉胶片爱好者们一个事实。
不仅仅是135胶卷,而是整个胶片生产及与之配套的产品都要最终退出摄影市场,这是必然的归宿。
这个归宿不是由胶片是否比数码表现更优秀来决定的,而是由商品市场自身规律所决定。
胶片尤其是彩色胶片的生产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柯达或富士,自动化生产线一开,一天就能生产出几十万盒135或120胶卷,这个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胶卷的全球市场销售量,如果每天的销售量低于每天的生产量,其成本大于销售,积压的胶卷卖不出去必然会因过期而造成进一步亏损,资本家和商人不是傻瓜,不会为了所谓的胶片艺术而亏损失本。
反观目前全球摄影商品市场,数码相机的销售量已达到99.9%,实际上说达到100%也不为过,全世界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家已停止生产传统胶片相机,剩下少量的传统相机的也是过去积压产品或二手市场。相机生产商是最精明的,这胶卷都快全面停产了,再好的相机也是一堆废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在全球提倡环保和低碳生产,而胶卷生产恰恰又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为数不多的企业,早已有不少环保人士在哪儿抗议了。现在数码相机来了,关键是数码相机又迅速占领全球摄影市场,胶片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与胶片配套的冲印设备的命运也是济济可危,国内大多数胶片冲印设置早已歇菜,少数几家虽然还在接受冲印,但由于接单太少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数码制造技术尤其是感光材料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全新的感光材料也即将推出,这些感光材料的性能已经或正在已经全面超越传统胶片,这些都再明确不过地预示胶卷必然最终消失的结局。
虽然这个事实对胶片爱好者来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实事!

对头!俚说得嘿闷四在!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而言下者言必非之
不知不言小者行必端之
知无不言上者言必信之
知而不言大者行必果之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8 00:19  #147
会员
城市贫农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4
积分: 2450
发帖数: 1910
注册日期: 2002-12
来自: 中国, 重庆, 渝中区
引用:
最初由 春樱秋枫 发表

胶片和胶木唱片比较相似,CD与数码属于同类物质。唱片并没有因有了CD而淘汰,只是使用者的数量少了而已。
因为有了最新锐的电脑以及卓越的软件,并不意味着绘画可以丢弃素描和写生。
因为有了最现代化的电子乐器,并不等于该淘汰古典和传统音乐。
接受新事物不是坏事,但摒弃传统则未必是好事。
大势所趋也好,无能为力也好,再高档的数码,也拍不出最低档胶片相机的效果(无此亲身体会比较的人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否定这句话,这也难怪),
再高明的PS手段也好,也无法模拟韵味浑厚、色调丰润的胶片之魅力。

绘画艺术与电脑和软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个比喻不恰当吧?
胶片与数码在感光材料上介质的不同,所以会造成两者之间的观感不同,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数码影像根本不需要向胶片影像看齐,当然,胶片影像永远也拍摄出数码影像的味道。
唯一可以比较的是,胶片与数码谁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被拍摄物,谁更容易让大众摄影爱好者与专业摄影人接受,谁就具有决定性的优势。
最早接受数码摄影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十几年前当数码相机还很幼稚且是天价一般时,引入数码相机的就是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新闻记者最清楚抢发新闻照片的重要性,现在新闻摄影记者可能是最容易失业的人了,因为数码摄影普及到大众化,人人都可能拍摄新闻照片,前些年英国火车站恐怖爆炸事件最早发新闻图片到新闻媒体不是专业摄影记者,而是普通平民,他们通过手机摄影、数码相机等,在发生爆炸后的第一时间就发出的大量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照片提供给新闻媒介。这是传统胶片时代是难以想像的。
刚才谈了数码与胶片在使用上的便宜性,优劣不用再说已经很清楚了,但数码与胶片在表现力上谁优谁劣?作为一名玩过多年胶片同时也是最早拥有数码相机的人,似乎还算有一些发言权。
应当说,数码与胶片相比较,二者各有优劣,但如果你对数码拍摄和后期处理真正掌握好了,肯定是数码对自然的表现力更优于胶片,可调控力也优于胶片。
数码影像必然取代胶片影像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正如当年轻便的胶片底片取代笨重易碎的玻璃干板底片、轻便且容量大的电子U盘取代体积较大且容量较小易损坏的胶片磁盘一样。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革命的时代,一个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传统生活观念的时代,现在人们每天获得的信息量是过去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很多固有的工作、生活经验和模式可能在一早晨就被彻底改变或颠覆。
我们过去都习惯于把照片冲印出来欣赏,现在这种习惯正在逐渐改变,因为数码影像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无损化迅速传递,人们随着各种轻便、易于携带的多媒体工具,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最新的电子影像,如手机、电脑、数码高清电视等都可以及时快捷地欣赏到各种摄影作品,甚至传统的像册也已被电子多媒体像框所取代。
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只能不断学习和改变我们自己的固有经验和思维习惯,在继承好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尝试适应新的事物,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 此帖由 城市贫农 最后编辑于: 2010-08-08 18:44 ]

____________________
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远远地你灿烂如新。守着深不见底的孤寂,默默地我平凡如昔。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08 15:58  #148
会员
同尘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702
发帖数: 683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云南, 玉溪
引用:
最初由 城市贫农 发表
本人已经玩了几十年传统胶片相机,是绝对的胶片守望者。
但我不得不告诉胶片爱好者们一个事实。
不仅仅是135胶卷,而是整个胶片生产及与之配套的产品都要最终退出摄影市场,这是必然的归宿。
这个归宿不是由胶片是否比数码表现更优秀来决定的,而是由商品市场自身规律所决定。
胶片尤其是彩色胶片的生产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无论是柯达或富士,自动化生产线一开,一天就能生产出几十万盒135或120胶卷,这个并不困难,而且胶片的进一步提升也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胶卷的全球市场销售量,决定胶片命运的关键不是少数胶片爱好者,而是全球最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每天胶卷的销售量低于每天的生产量,其成本必然大于销售收入,大量积压的胶卷卖不出去必然会因过期而造成进一步亏损,资本家和商人不是傻瓜,不会为了所谓的胶片艺术而亏损失本。
反观目前全球摄影商品市场,数码相机的销售量已达到99.9%,实际上说达到100%也不为过,全世界所有的相机生产厂家早已停止研发和生产传统胶片照相机,剩下少量的传统相机的也是过去积压产品或二手市场。相机生产商是最精明的,这胶卷都快全面停产了,再好的胶片相机也是一堆废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全球提倡环保和低碳生产,而胶卷生产恰恰又是严重污染环境的为数不多的企业,早已有不少环保人士在哪儿抗议多年了。现在数码相机来了,关键是数码相机又迅速占领全球摄影市场,胶片的命运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与胶片配套的冲印设备的命运也是济济可危,国内大多数胶片冲印设置早已歇菜,少数几家虽然还在接受冲印,但由于接单太少必然导致价格上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数码制造技术尤其是感光材料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全新的感光材料也即将推出,这些感光材料的性能已经或正在已经全面超越传统胶片,这些都再明确不过地预示胶卷必然最终消失的结局。
虽然这个事实对胶片爱好者来说很残酷,但这就是实事!


正好这几天在复习考试,又读了一下哲学理论,就抄几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发展的理论在这里晒晒。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务的灭亡。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原因在于: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将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照135胶片必将被数码淘汰的命题,其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片影像的数字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并且得以背后强大的科技进步的后盾和数字信息的无限的通融性,数字化革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其二,数字化的影像图片受启发于传统的胶片影像图片,继承了胶片影像的精华——真实的纪录,并且在保存、后期处理的便捷性,使用的低成本上明显优于传统胶片,在还原纸质影像的设备配套的系统性上都较之胶片有明显优势;其三,摄影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费,一种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易行为,符合市场经济交易具有社会性的基本特征,其低成本(相对胶片拍摄)的优势符合买方(摄影人、摄影家庭)的利益取向,因此,必将得到消费者的拥护和支持。
同尘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光同尘 图如其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14 23:53  #149
会员
同尘

级别: 小学六年级
积分: 702
发帖数: 683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云南, 玉溪
大画幅的优势还将保持,起码10年以上。中画幅的优势估计在5年后将面临严峻挑战。135胶片将在2015年后逐步淡出市场。
同尘 上传了这个图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光同尘 图如其人 因为喜欢 所以坚持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0-08-15 21:26  #150
会员
久摄之图

级别: 高中三年级
精华: 6
积分: 12133
发帖数: 11288
注册日期: 2002-02
来自: 中国, 四川, CHENGDU
引用:
最初由 同尘 发表
大画幅的优势还将保持,起码10年以上。中画幅的优势估计在5年后将面临严峻挑战。135胶片将在2015年后逐步淡出市场。

你这说法很精确于奥数之类的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酒常灌 善饮好摄 呼吸吐纳 生生不息 职业闲人 活着真好 好好学习 天天照相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1):    1   <<  6  7  8  9  10  >>   31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20:02.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