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器材讨论区 > 佳能单反镜头 > ++++黑白的世界,单色调的情结,188页的新思绪++++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48):    1   <<  6  7  8  9  10  >>   248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一冉 于 2013-05-14 18:05 设置高亮
2012-05-08 11:40  #121
会员
zhuye58

级别: 小学五年级
积分: 521
发帖数: 518
注册日期: 2010-04
来自: 中国, 上海, 上海市
引用:
最初由 上帝之光 发表


我们喜欢黑白或单色,并不是要排斥或人为贬低彩色。色彩,是上帝赋予人类独有的宝贵世界,彩色,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看到的景色,我们当热按对它膜拜至理!

然我们在这里讨论和学习的是对色彩的其中一种元素——黑白的特质性,为何能长久的占据人类的审美情结?我们如何能好好的掌握它、运用它?

胶片时代的人是不得已而使用它,所以很容易把它玩到极致。而我们现代人的手段及选择则丰富和多元化的多了,这就出现了自由意志的问题。

就像贝多芬、莫扎特、德彪西等等,在他们那个年代假如有今天的先进无比的电子编曲设备和技术,谁知道他们会创作出什么样的音乐啊——我常常在臆想。

时代,决定了人的审美意识和高度;经验,决定了人对过往和未来的感受性认知。



你真是什么地方都是我的老师,我在80年代非常喜欢听"朝阳电子乐队",不知老师是否听过,可惜现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网上下载的有但是有点走调,可能是以前磁带原因吧.如果老师有清晰数码的可否提供我下载.谢谢.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3:08  #122
会员
高山野狼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10
发帖数: 279
注册日期: 2012-04
来自: 中国, 浙江, nx
看来这个帖注定要热闹了。这是与数码摄影遍地流行不一样的一份热闹。喜欢、关注黑白摄影这等事,本身就可以扯出许多隐喻的意义。这应是一个大话题,暂且不去理会。在技术层面讨论黑白摄影,这不会是之光兄的本意。那么我们可以从艺术表达层面来讨论问题。黑白摄影固然可以参照国画的墨分五色的理论来感悟其韵味,比如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以及前一辈摄影家的模拟国画意味的黑白摄影作品,都直接取法于国画,符合国人的审美意趣,也可以通达一定的艺术层次。其实在中国时下泛滥的画意摄影作品中,不管有无国画显著的形式,大部分在骨子里仍然渗透着国画的遗风。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模仿问题,而是由民族文化的基因特质所决定的。同样是黑白摄影,就整体审美倾向而言,西方摄影家的作品依然会予人油画感,而中国摄影家的作品难免存有一种水墨感。我们可以从象征的角度,抽离出油画感与水墨感那么二个单纯概念,来判分中西方摄影风格的差异。其实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二个概念放大,作为中西文化差异的特质符号来使用。大至思维方式,小至观看之道,东西方是各异其趣的。西方人重实证、数理、逻辑,他们更愿意建立参照坐标来观看世界构建世界,而中国人擅长思辨、感悟、类比,只管天马行空神游太虚逍遥于理念世界。回到绘画,西画的定点透视与国画的散点透视,可谓是二个具有深刻隐喻的法则,它反映了彼此之间截然不同的观看方式。不同的观看方式决定了对世界的认识的差异,决定了行为的差异,以及价值取舍的差异。至少在艺术范畴,中国人偏重于时间的演绎,西方人偏重空间的构建。故中国艺术喜欢流动于散漫之间,而西方人即使要表达时间概念也常常通过对空间的解构来实现其目的。现在我们退回到摄影继续讨论。摄影术产生于绘画对于空间构建效率追求的欲望。早期的镜箱本质上只是捕捉空间影子的工具,基本与时间无关。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墨子早就明白针孔成像的原理而摄影术不会在中国发明的深刻原因。直至镜箱被按上快门,影像可被记录,摄影的瞬间属性才显露出来。现在人们在很大范围将摄影当作“重忆”的工具,摄影变成了世人对于时间的妄想。许多人相信照片是客体的一份时间切片,从而赋予摄影普遍的时间意义。既然是时间切片,那么在这份切片中时间维度肯定是被高度压缩的,剩下的只有被压缩到二维的虚拟三维空间。因此,尽管摄影的过程带在强烈的时间性质,而摄影作品本质上只是空间的表达。时间的概念对于静态的摄影永远是个尴尬的悖论。正如人们对于摄影的机械复制属性存在普遍误解一样,人们对摄影的瞬间属性存在更深更难以察觉的误解,这双重误解导致摄影的复杂性,摄影的紊乱也多数由此而生。如果说早期的黑白摄影仅是技术限定的无可选择的选择,那么在彩色摄影已成绝对主流的今天,人们依然顽固的钟情于黑白摄影,就是带有深远精神意义的追求。人们渴望摆脱强烈空间感的世界的密集纠缠,渴望走进时间维度感受自由的呼吸。只有在非线性的时间里,人们才可能走回童年,走回梦境,走向神的世界。黑白影调是对摄影真实性的虚妄本质的委婉揭露,它是对所谓“重忆”的瓦解。黑白摄影赐予人们一个单纯的妄想“时间”的机会,它提供了一个廉价的窥视永恒的通道。或者,我们可以缘此而获取一丝庄严。所有关于黑白摄影的影调深浅、清晰与模糊、粗糙与平滑的讨论,其实都与黑白摄影的真实意义无大关系。在这个凭籍摄影技术叠加了太多影像次元世界的感官理念混淆时代,但愿黑白摄影是深度的逃离与回归。黑白摄影的震撼力量,产生于超越照片本身的遥远的精神回望。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3:15  #123
会员
高山野狼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10
发帖数: 279
注册日期: 2012-04
来自: 中国, 浙江, nx
………………
高山野狼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4:09  #124
会员
奶昔老头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积分: 1240
发帖数: 1134
注册日期: 2012-03
来自: 中国, 上海, 洛杉矶
感觉这个问题开始深奥了。
老师们的讨论有的是技术上的,有的是理论上的,有的是艺术层次的,还有的是哲学层次的,更有兼而有之的。 而对我们看客而言也是如此,有的对技术有兴趣,有的对理论有兴趣,有的对艺术有兴趣,还有对哲学有兴趣的,也有都感兴趣的。这使小弟想起了盲人摸象的寓言。其实各自说的都对,但是要能够把各个方面的特性都综合起来才会是全面的。这要功底。我相信通过讨论最后会归于一点,就是怎么把黑白的“味道”表现出来,或者说是再现出来。就好比贝多芬的奏鸣曲,不用演奏出来,它的艺术价值也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要把它重现出来,怎么重现,这恐怕会是探讨甚至是争论的焦点。因为艺术家各自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对乐器的操控都不一样。我想照片也是一样的。要理解黑白的“味道”,除了怀旧情结外,更应该首先了解黑白的胶片特性,黑白的相纸特性,药水的特性,以及照片制作过程中的点滴。胶片时代其实过去并不算太久,有心去寻找它的足迹并不太难。当又闻到显影液的味道的时候,可能对黑白的“味道”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如果这些听上去还是很遥远,也可以看看画册。这次回国,背了一本巨厚重的画册回来,《珍藏布列松》。爱不释手,全是黑白的片子。我不是托,真的是很喜欢。边看边纳闷,为什么我就拍不出这些看似平凡的佳作呢?哈哈哈,除了技术功力不及,我知道这里有艺术修养的问题,说不定还有哲学修养的问题了。
继续跟老师学习才是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奶昔转接手动镜头贴:柯尼卡美能达加勒比海马尔代夫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5:56  #125
会员
真阳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积分: 2198
发帖数: 2099
注册日期: 2011-08
来自: 中国, 广东, 广州
引用:
最初由 上帝之光 发表


极对!

而这也正是我想超越的介质性观念。什么叫介质呢?许多人懂的,俺再用俺的理解说一点。

以往,人们会凑在一起看一本冲印好的照片,那么,胶片拍摄、冲印(照片纸张就是影像的介质)是强项。现在,人们看照片大多数时候是在电脑、Ipad、笔记本(电脑),现在已经发展到了手机(俺3年没换,一换,就用上了三星i9228,5.3大屏幕,足可以看任何图片),而照片用纸质的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革命——打印。那么,现代化的照片最重要的介质之一,就是屏幕、显示器、LED公众展示等等等等。

所以,我们要以现在当下流行的、未来可能实现的科技型前瞻心态来处理我们的片子,我很反对“伪黑白”的说法,倒是“伪胶片”比较靠谱。黑白就是黑白,没有“伪”“真”之分的。我们面对的,就是屏幕化的时代。

那么,结论就是:一切以屏幕看到的为准,但尽量要靠近真色,即标准色,只是尽量,而已。



介质性观念——之光兄这个概念很有启发性,贝多芬赶上了交响乐发展的大时代,而成就旷世巨作,德彪西单玩钢琴,也可不朽,相信假如他们用的是电子乐器,一样可以写出伟大作品,都说这个年代再也出不了那样的伟大音乐,那不是介质的原因,而是时代背景造就出来的。同样,我们喜欢黑白胶片和相纸的味道,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对没落的东西的怀旧情结,数码片固然无法完全模仿胶片的味道,但数码片的表现力胶片也未必都具备,无论使用的是什么介质,黑白的世界总是更为引人入胜、更为丰富而永恒的。我无缘玩过黑白冲印,只记得以前曾经目睹同学挑着红灯,通宵达旦地洗印巨幅的照片,直到现在还是美好的回忆,玩胶片如果不是自己亲手放大,而是交给店铺的话,那份满足感也许要减半,虽然如此,对于最后结果大都还是战战惊惊。现在可好,自己在电脑暗房里,喜欢怎样弄都可以,每种色彩都可以加减,来点噪点也随意,调节范围精确到百分之一,结果完全在股掌之中,岂不快哉!所以,数码时代理应造就更为精彩绝伦的黑白摄影作品。一点粗浅的感想,望老师们指正!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7:10  #126
版主
上帝之光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21
积分: 23284
发帖数: 21410
注册日期: 2008-04
来自: 中国, 北京, 广州
[QUOTE=黑白摄影的震撼力量,产生于超越照片本身的遥远的精神回望。[/QUOTE]

高山兄言之灼灼,直指人心和事物的最深处,我们确实学到了许多,足见高山兄的理论功底之深厚!

然最后一句话更为打动俺的神经。发现黑白的魅力,就是始于这里,就是更加的追求越来越清晰的模糊感受,那样一种说不清却很想说清楚的冥顽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从此,有白天,有黑夜。

-------------------------------------------------------------------
***** 北美—西行漫记 之~上篇~《加拿大》、中篇《美国即景》、下篇《浪漫温哥华》*****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3-06/16/ff8080813de5e7f2013f4d1e319f41e0.shtml

《镜头的镜像,生活的脚步》······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0-11/23/ff8080812ba775a9012c7484d1b65123.shtml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7:17  #127
版主
上帝之光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21
积分: 23284
发帖数: 21410
注册日期: 2008-04
来自: 中国, 北京, 广州
引用:
最初由 奶昔老头 发表
感觉这个问题开始深奥了。
老师们的讨论有的是技术上的,有的是理论上的,有的是艺术层次的,还有的是哲学层次的,更有兼而有之的。 而对我们看客而言也是如此,有的对技术有兴趣,有的对理论有兴趣,有的对艺术有兴趣,还有对哲学有兴趣的,也有都感兴趣的。这使小弟想起了盲人摸象的寓言。其实各自说的都对,但是要能够把各个方面的特性都综合起来才会是全面的。这要功底。我相信通过讨论最后会归于一点,就是怎么把黑白的“味道”表现出来,或者说是再现出来。就好比贝多芬的奏鸣曲,不用演奏出来,它的艺术价值也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要把它重现出来,怎么重现,这恐怕会是探讨甚至是争论的焦点。因为艺术家各自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对乐器的操控都不一样。我想照片也是一样的。要理解黑白的“味道”,除了怀旧情结外,更应该首先了解黑白的胶片特性,黑白的相纸特性,药水的特性,以及照片制作过程中的点滴。胶片时代其实过去并不算太久,有心去寻找它的足迹并不太难。当又闻到显影液的味道的时候,可能对黑白的“味道”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如果这些听上去还是很遥远,也可以看看画册。这次回国,背了一本巨厚重的画册回来,《珍藏布列松》。爱不释手,全是黑白的片子。我不是托,真的是很喜欢。边看边纳闷,为什么我就拍不出这些看似平凡的佳作呢?哈哈哈,除了技术功力不及,我知道这里有艺术修养的问题,说不定还有哲学修养的问题了。
继续跟老师学习才是真理


奶昔兄,这也是我的疑惑啊!

每隔一段时间,798一哥们开的影廊see+就会邀请俺去出席一些活动,参观一些国外的大师们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黑白的——也很纳闷,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很有韵味,艺术价值也就大幅度提升了,怎么俺就拍不出来,或是在拍摄时看不出来呢???

如高山兄所说,俺追求的可不只是技术理论层面的,可能和俺的职业有关,俺是绝对的注重内在内容和感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从此,有白天,有黑夜。

-------------------------------------------------------------------
***** 北美—西行漫记 之~上篇~《加拿大》、中篇《美国即景》、下篇《浪漫温哥华》*****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3-06/16/ff8080813de5e7f2013f4d1e319f41e0.shtml

《镜头的镜像,生活的脚步》······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0-11/23/ff8080812ba775a9012c7484d1b65123.shtml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7:21  #128
版主
上帝之光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21
积分: 23284
发帖数: 21410
注册日期: 2008-04
来自: 中国, 北京, 广州
引用:
最初由 真阳 发表


介质性观念——之光兄这个概念很有启发性,贝多芬赶上了交响乐发展的大时代,而成就旷世巨作,德彪西单玩钢琴,也可不朽,相信假如他们用的是电子乐器,一样可以写出伟大作品,都说这个年代再也出不了那样的伟大音乐,那不是介质的原因,而是时代背景造就出来的。同样,我们喜欢黑白胶片和相纸的味道,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对没落的东西的怀旧情结,数码片固然无法完全模仿胶片的味道,但数码片的表现力胶片也未必都具备,无论使用的是什么介质,黑白的世界总是更为引人入胜、更为丰富而永恒的。我无缘玩过黑白冲印,只记得以前曾经目睹同学挑着红灯,通宵达旦地洗印巨幅的照片,直到现在还是美好的回忆,玩胶片如果不是自己亲手放大,而是交给店铺的话,那份满足感也许要减半,虽然如此,对于最后结果大都还是战战惊惊。现在可好,自己在电脑暗房里,喜欢怎样弄都可以,每种色彩都可以加减,来点噪点也随意,调节范围精确到百分之一,结果完全在股掌之中,岂不快哉!所以,数码时代理应造就更为精彩绝伦的黑白摄影作品。一点粗浅的感想,望老师们指正!


看完真阳兄的高论,我忽然想念起几个大师级的朋友:龙民、安琴、庄文静等等,要是他们也来聊聊,我们又会受益更多啊!

大师们,你们在哪里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从此,有白天,有黑夜。

-------------------------------------------------------------------
***** 北美—西行漫记 之~上篇~《加拿大》、中篇《美国即景》、下篇《浪漫温哥华》*****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3-06/16/ff8080813de5e7f2013f4d1e319f41e0.shtml

《镜头的镜像,生活的脚步》······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0-11/23/ff8080812ba775a9012c7484d1b65123.shtml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7:21  #129
版主
上帝之光

级别: 大学二年级
精华: 21
积分: 23284
发帖数: 21410
注册日期: 2008-04
来自: 中国, 北京, 广州



____________________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从此,有白天,有黑夜。

-------------------------------------------------------------------
***** 北美—西行漫记 之~上篇~《加拿大》、中篇《美国即景》、下篇《浪漫温哥华》*****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3-06/16/ff8080813de5e7f2013f4d1e319f41e0.shtml

《镜头的镜像,生活的脚步》······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10-11/23/ff8080812ba775a9012c7484d1b65123.shtml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8:07  #130
会员
真阳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积分: 2198
发帖数: 2099
注册日期: 2011-08
来自: 中国, 广东, 广州
在此班门弄斧,之光兄见笑了,还是上图求教比较实际,在我的显示器里,各种微调难以胜任,也就调成这样了,最后还是要加点噪点,来个“伪胶片”,万望多给意见啊!
真阳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 Canon , Canon EOS 7D   更多EXIF信息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8:26  #131
会员
老影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787
发帖数: 1592
注册日期: 2007-03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感谢上帝兄开的好帖,看片、听讲受益匪浅!
上片支持!

悄悄话!

老影 上传了这个图片: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18:53  #132
会员
冷眼看世间

级别: 小学二年级
积分: 53
发帖数: 52
注册日期: 2011-07
来自: 中国, 浙江, 宁波
悄悄话这张有味道!喝一声彩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20:53  #133
版主
一冉

级别: 大学一年级
精华: 6
积分: 15769
发帖数: 15018
注册日期: 2008-06
来自: 中国, 北京, 北京
黑白片摒弃了色彩的干扰,就应更注重内容,我觉得好的黑白片,后期手法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建议先从给片子起一个名字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淡于形,执着于心!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21:00  #134
会员
郑武奇

级别: 大学一年级
精华: 2
积分: 19930
发帖数: 19226
注册日期: 2003-06
来自: 中国, 上海, 虹口
引用:
最初由 真阳 发表
有种感觉,黑白片里的噪点好比黑胶唱片的炒豆声,当今数码录音的CD是干净得多了,清晰得多了,很多人却怀念起黑胶的特有“味道”,甚至为的就是那炒豆声....那“味道”是什么呢?只有亲耳听过才能体验了。也有很多唱片公司把单声道的历史唱片转制成CD的,但能保存那份“味道”却寥寥无几,就象之光兄前面的几张相纸扫描进电脑的片子,那种“味道”恐怕也是大打折扣了吧。所以,在电脑里弄出来的噪点,和胶片的噪点也是有质的区别,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

真阳 老师比喻的十分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身边的美,拍摄身边的美

欢迎光临我的照相簿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12-05-08 21:08  #135
会员
高山野狼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10
发帖数: 279
注册日期: 2012-04
来自: 中国, 浙江, nx
引用:
最初由 奶昔老头 发表
我相信通过讨论最后会归于一点,就是怎么把黑白的“味道”表现出来,或者说是再现出来。…………要理解黑白的“味道”,除了怀旧情结外,更应该首先了解黑白的胶片特性,黑白的相纸特性,药水的特性,以及照片制作过程中的点滴。胶片时代其实过去并不算太久,有心去寻找它的足迹并不太难。当又闻到显影液的味道的时候,可能对黑白的“味道”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如果这些听上去还是很遥远,也可以看看画册。这次回国,背了一本巨厚重的画册回来,《珍藏布列松》。爱不释手,全是黑白的片子。我不是托,真的是很喜欢。边看边纳闷,为什么我就拍不出这些看似平凡的佳作呢?哈哈哈,除了技术功力不及,我知道这里有艺术修养的问题,说不定还有哲学修养的问题了。


奶昔老头兄在此处提出了二个黑白摄影很重要的概念:味道与怀旧情结。一提味道,我们就从严格的评判撤回到模糊的体味。能够被清晰划定价值的,都称不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真正伟大的艺术是无法被评判的。凡高的《向日葵》拍卖到上亿美元,这个价格并非是对凡高艺术高度的衡量,日益增长的利润只是落入收藏家与经纪人的腰包。味道的体验最初是感性的,感性入于微妙处便成灵性。这就是艺术的极致。纯正的黑白摄影,是无法用简单的直方图、全影调之类概念或技术来界定的。技术完美的黑白影调,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纯正的黑白摄影作品。对纯正的判别,惟二字:味道。然味道是微妙的,这就拉开了黑白摄影创作与鉴赏的层次。关于怀旧情结,这几年常被人与黑白摄影捆绑一起。其实怀旧情结与黑白不黑白无关。上海滩三十年代的着色美女广告招贴,也许比黑白老照片更来的怀旧。老照片的黑白基调,是无力来涵盖与定义黑白摄影的。怀旧是现代人的低烧,人们却将这低烧的特殊强加给黑白摄影。能够得黑白摄影三味的摄影作品,绝不是低烧所能创造的,它们是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产物。黑白摄影在时间向度上常常指向过去,但这不意味着它是一支怀旧的箭,这支箭射向深远的过去,射向灵魂的殿堂。这就是卡蒂埃-布列松的平常照片之所以成为佳作的内缘所在。《珍藏布列松》也是我喜欢的画册之一。他的作品常有一种平常中的深刻和玄妙。其实在老布的每一幅照片背后,我们都应该至少读出一个中篇小说,惟至,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了他。要理解老布,不妨先读读 欧根·赫里格尔的《学箭悟禅录》,这又回到中国禅宗的圈圈。老布也不过稍微体悟了中国禅宗的味道,从而成就了他不可置疑的摄影大师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以禅的半个脚趾头来看待黑白摄影,也许我们就会无辩,直至无语。不光摄影,所有的知识,也可能消失于无语之境。我常默对中国与印度古圣的缄言而痛哭流涕…………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248):    1   <<  6  7  8  9  10  >>   248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20:52.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