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隆里
锦屏城里的路牌标示的景点有:隆里古城、三板溪湖,茅坪古镇,等等。我在锦屏多呆了一天,固然是因为喜欢这座民族小城,景点的诱惑则也是因素之一。 锦屏城在山中,山中的湖,想必水库也,刚欣赏过千岛湖,不想再观水库了。古镇也见过了许多,只古城令我好奇,想知道古城与古镇区别。于是,第二天清晨,我乘头班车去隆里,去认知古城。 去隆里,先重复从靖州过来的路,绕回到门户山脚的河流去过桥,然后才反靖州方向行进,继续沿河而行,据说是去黎平的方向。 那条较宽的河流在山群里弯弯曲曲,河流两岸的山峰,高高矮矮参差不齐,山峰间的距离,则或近或远不尽同。昨晚下了一夜的雨,这清晨虽没继续,雨水却在蒸腾凝合,形成漫漫轻雾,在峰峦间飘渺弥散。 河流不作旁观,由一道又一道的拦坝之上瀑布而下,无穷地腾起银雾水气,再随风飘散,与那峰峦间的轻雾汇合,合成湿润的空间。 湿润中,山峦墨绿,木屋幽褐,田野中刚怒放的油菜花,欲黄还绿。虽不知隆里古城是否值得一看,就这沿途景致,花二十块钱往返,已令我觉得值了。 途中还有观赏价值的是村寨,许多村寨里的房屋已不再清一色木屋了,杂入了砖瓦房,最多还是下砖上木的混合房,下层砌砖外还贴有磁砖。 砖瓦房也好,混合房也好,都保持着木屋的风格,依然透出浓郁的民族味。,最美的当然还是陡坡上的村寨,黑褐色木屋一栋接一栋,整齐递高,石垫小径灰白于中,苍劲大树翠绿在旁。只可惜木屋间堆置的捆柴和杂物,制造了些许混乱。
隆里到了,下车看简介牌,才知道现在只是一个行政村。所谓古城,是明朝洪武十八年设置的龙里守御千户所,是屯垦戍边镇守之城。古城的模式基本保存了下来,岩石砌就的厚墙仍在圈围,进出的仍是城门洞。 城门是常见的那种,门洞砖石砌就,上有木楼如塔。可看过去,那座城门洞无论是上还是下,都像是新建的。就连那围城的片石墙,望去都很新。后来我上到城墙细堪建造,没发现代的水泥沙浆,才不得不认可那城墙千真万确是古物。 隆里城墙总厚有三四米,包括一条可以行车的石板通道,通道的外沿有墙高起一米左右,上端雉堞凹凸,是防御墙,厚度约半米。进城需付费十五元。 城墙圈围的区域不大,圈有笔直的街道。笔直的街道鹅卵石坎铺,窄窄的,两旁的屋居排列密集。屋居多是木楼,也有水泥砖楼,之外还有个生态博物馆。 隆里古城内,现有的居民不知是否当年兵士的子孙,作为现在的隆里村,却已突破古城墙,拓展到了城墙之外。那卵石窄道也随之突破,在城墙外的屋居间伸延,并伸延到了村外的小河边。 村外的小河径自流过,河上有长石板搭就的小桥。河畔油菜花开得黄艳。黄艳的油菜花上,绿树挺拔,小亭高撑。桥头石板上,有姑嫂聚集洗衣裳。
石板桥连通的对岸,是片宽阔田野,浮满红萍的水田,没红萍的水田,衔接金灿灿的油菜地,宽阔铺展到远处的山脚村边,那村边,有苍劲老树挺拔。 苍劲的老树,另有数棵挺拔在这片宽阔田野中间,伴陪一座平房,在大片黄艳和淡紫若云的菜花环绕下,犹若孤岛。同样孤突的,还有一座石桥,没有护拦。 我置身明媚的春阳下,耳闻蛙声咯咯的响亮凑章,穿过水色闪亮的红、绿、黄、紫等彩色田野,窜到了石桥上。原来是重修的状元桥,石板桥面的侧边,各高凸起几十公分,宛若长条石凳。桥下有三拱,倒映于河水,成三孔。 状元桥那端连到公路,隔着公路,与石桥相对的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峰,瘦小的挺立在路旁河畔,有泥土小径周折在陡坡上,石桥之碑就立那在上山的路口。 我随周折的泥土小径上山,为眺望隆里古城。登高眺望到的底隆里古城,也就是黑瓦屋顶毗邻,并不多多少趣味。倒是色彩缤纷的田野,结合河流、公路的线条,构成了美艳图画。 我上到山顶时,先遇两个小孩端着碗在边吃边玩,还以为山顶的寺庙成了住家呢,经过庙门时,真还见几个妇女蹲在小院里吃饭。我没入庙,仅循墙外的踩踏的痕迹绕去,绕到后门,再次见到那几个吃饭的妇女。 我再次探头窥视,引来了询问,其中一位说:我们吃斋饭,吃点不?哦,原来是带来烧香的斋饭。我笑笑,摇头,顺便朝更深的屋里扫视一眼,发现院内的一间小屋里有床有被,真还有人住守在这小山上的寺庙里呢。 下山后,我坐在石桥上等候很久,才等来一辆没坐乘客的中巴。那是正午时分,大概是客少到时段。正午的强光中一路观景回去,感觉没早晨那时的美妙,是因少了那份雾气飘渺的灵秀?还是因重复观赏的乏味?
古磨 上传了这个图片:
相机: FUJIFILM , FinePixViewer Ver.4.2 更多EXIF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