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朝皇帝出京北巡途中所建二十多处行宫中最大的一处,占地约564万平方米。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历时89年。从热河行宫的初建到避暑山庄的形成,使当初“田不过万顷”的小村落热河,一跃上升为清王朝皇帝“省方驻蹕”的夏宫和陪都。清朝皇帝在避暑山庄通过封赏、召覲、狩猎、宗教等活动,处理过大量军事、政治和民族事物,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起过重要作用。避暑山庄的建筑规模、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不同于其它皇家园林,她既有庄严肃穆的皇宫大殿,又有恬淡天然的田园风光;远接广袤无垠的塞外草原,近靠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设计者根据承德西北地势高、东西地势低的特点,将中华多处名胜合理分布、疏落有致,打造出“南秀北雄收眼底”的宏伟景观,实现了清帝“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初衷。 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环绕着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寺庙群。寺庙群如众星拱月般镶嵌在山庄周围,既同山庄遥相呼应,又同山庄联为一体,构成幅面更加辽阔的鸿篇巨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八庙。避暑山庄周围实有12座寺庙,分别是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殊像寺、普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佑寺、广安寺、广缘寺和伍佰罗汉堂。因其中前八座寺庙由大清理藩院直接管理,又在古北口长城之外,故称“口外八庙”或“外八庙”。清帝在山庄决定的民族事务和宗教活动,许多是在外八庙进行的。 清初,喇嘛教在我国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宗教信仰中占有支配地位。信奉喇嘛教的上层人物,多在地方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历史上,他们曾利用宗教这一精神武器控制部族,并统率部族对中原汉民族地区发动过多次入侵战争。清统治者自身就是异族入侵入主中原的,他们深知民族分裂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因此,从康熙起,清政权便对蒙古、西藏等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和“以俗习为治”的笼络政策,利用在蒙古、西藏具有广泛信仰基础的喇嘛教,来改善满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的目的。从外八庙的建筑格局和供奉佛像也可以看出,喇嘛教占了主导地位。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既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结晶,又是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结晶,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机诚可贵,镜头价更高; 若是不摄影,两者皆可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