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摄影杂谈 > 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0):    1  2  3  4  5  >>   30      下一页 >  页:  
 作者 主题 
本主题由 NNN 于 2007-02-26 03:27 解除置顶
2007-01-02 00:30  #1
会员
一苇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379
发帖数: 267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其他, 天地间, 星空下
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美”的误区里走出来

答影友七问

编者按:
今年5月,江苏省常州市的几位摄影师联手举办《生活的颗粒》黑白影展,并邀请国内诸多学术型的摄影人进行了专题研讨。

摄影评论家鲍昆在常州市金陵明都大饭店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对众多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提出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虽是只言片语,却赢得阵阵掌声。

鲍昆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从世界摄影发展的大趋势谈到中国摄影的定位与出路,从“世界摄影的主流是纪实摄影”谈到新兴的艺术摄影发展,尤其是对沙龙摄影的一些认识误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乏见地,也有可供探讨商榷之处。

鲍昆把当时谈话的内容整理成七个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报的刊发,引起摄影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更欢迎大家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最终引发对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本报今天刊出鲍昆编辑整理的七个问题的全部内容,并为每个问题加了小标题,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撰文对鲍昆文中提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1,“视觉冲击力”是废话

问:您认为在注重画面表达内容的同时,是否需要尽最大努力营造画面的结构美感?

答:关于“美感”这一词汇,我建议大家最好慎用,即使使用,也是在相应的范畴内使用。因为,“美”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没有一个永恒的“美”和普遍适用的“美”。过去谈“美”,认为世界上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美”,“美是一个特质,只要任何事物具备了美的特质”,这个事物就具备了美的性质。这种说法在古希腊就有了,柏拉图就有这样的看法。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说法靠不住,发现人们对美的认识非常主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美的认识标准。

可能大家共同认为美的事物和现象,基本是一些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和女性身体曲线一类的美好现象,在古典美学里这种现象被归在“优美”一类里,如果把这一现象当做标准就无法解释很多艺术现象。

比如,某位艺术家明明做了或画了一个很丑的作品,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和兴趣,怎么解释呢?于是又有人说这叫“丑美”。

这种解释牵强附会,而且越解释越混乱,因为它和人们原来对美的理解根本对不上号。其实这种现象的关键是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悟。

也就是说,作品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如果你只用“美”字来规定你的理解,那肯定会经常一头雾水。

其实你把“美”字抛开,别让它干扰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纪实摄影,它的魅力在于影像中凝聚着大量人类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的内容,是那些东西触动了你。

某张照片中强烈的正义感震撼了你,你还非得东拉西扯地用什么美来找注脚,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吗?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伪问题。
为什么?
因为没有说明是对哪一类摄影来说。
谈沙龙风光摄影还可以,如果是谈纪实摄影,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

因为纪实摄影不太关心所谓“结构美感”,

它主要考虑怎么表达情感、思想、态度、立场等问题。

如果摄影师在没拍照之前,总是在考虑美感,那他肯定拍不好。在他处心积虑地构图、找影调时,眼前发生的事件就完结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影像在平面呈现时的效果问题,即使这样,我也不同意用什么“美感”之类的似是而非的话语概念。

我想,用“影像效果的经营”可能还算准确些。因为,各种焦距的镜头,拍摄时站位的距离角度,选择的光圈速度(尤其对幻灯片)等都会影响最后照片的效果,不同的效果会给看照片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能够熟练地用这些技巧来强化自己要在照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非常必要的。

但我反对现在一些时尚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像“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视觉冲击力”一说等于什么也没说。它太笼统,而且遮蔽了人们探究影像为什么打动人的真实和深层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懒汉的说法和不懂装懂的卖弄,因为他说不出什么,就用这么一句废话把什么都遮掩过去了。




2,沙龙摄影非主流


问:西方摄影的审美和日本摄影的审美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在国际摄影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摄影的审美是什么?
我们是否占据一席之地呢?

答:由于“美”字歧义太多,所以“审美”一词也就有含混的嫌疑了。

上个世纪中叶以后,美学这门学科逐渐走向没落,现在世界上很少用纯美学的方法来解释和评论艺术现象了。即使美学这门学科现在在一些学校还在讲,但内容实际上已发生根本变化。

作为一门学问,讲的更多的是它自己的发展史,即人类在感觉上的发展史。它的后半部分基本已被文化批评所替代。也就是说,现代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的研究解释更多是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用单一的美来套裁解剖各种复杂的现象。

虽然“审美”一词比一个“美”字要能动和宽广得多,但“美”字还是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读和误用,尤其是不分对象地胡乱使用。

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不要用这种模糊的概念来分析复杂的影像现象。

因此,以上问题应改为“西方摄影和日本摄影,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在国际摄影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摄影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否占据一席之地呢?”

对这个具体问题,我想反问,摄影存在不同的类别,所以这种比较是在哪个层面类别上比较呢?

我们知道,摄影有传媒色彩极强的纪实摄影,有完全业余色彩的沙龙摄影,有实验性的艺术摄影等,所谓一席之地指的是哪一块呢?

如果是沙龙摄影,日本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而是曾经几乎占统治地位的问题;

如果是纪实摄影,日本和欧美还多少有些距离,因为日本的摄影师没有欧美摄影师的“侵略性”,

说好听点是没有人家的国际化视野。
他们多是关注本乡本土的事情。

但日本的纪实摄影一直不错,只是世界的话语权在西不在东而已。

至于观念型的新艺术摄影,日本现在很棒,像荒木经惟等。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上来看欧美和日本摄影笼统的区别,我想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还是文化精神上的不同。

比如欧美的摄影比较阳刚大气,视野开阔,但有极强的霸权感,尤其在纪实摄影上,居高临下,自命不凡。

日本摄影显得阴鸷,怪异,注重心理的表达,这和他们的海岛文化有极深的渊源。当任何文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精神性时,那它就一定会获得重视。

因为它区别他人,是一个独特的样本,起码有认识价值。

你想,当所有人都阳光灿烂时,中间一个人满脸阴云,那周围人就得琢磨他了,他这个人也就显现了出来,成为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物。

至于中国摄影的特点,目前还不明显,这里主要指的是现在。现代中国的摄影从世界摄影的格局来考察,还没有脱离模仿的阶段,也就是还在学习。

因为迄今,中国摄影还没有在世界范围的摄影意识形态中产生什么自己的精神特点,尤其是在主流的纪实摄影方面。

但中国的沙龙摄影,绝对表现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特征,所以在一个角度上有占一席之地之说。

但沙龙摄影早就不是世界摄影的主流,所以不在主流话语之内,你占多大地盘主流都会视而不见,也就是说没啥意义。

如果它能引起西方学者注意的话,那他们肯定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风景照,而不太关注人本身?”“这么多的风景照片是他们的文化还是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造成的?”等等。

作为学者,看照片绝不会是看你的构图影调,他一定要深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即,“他为什么这样看这件事?”“他为什么把照片颜色弄得这么艳丽?”“他为什么不关心他们国家的现实生活,而只拍夕阳下的山峰?”





3,好照片会“刺痛了我”

问:我们意识到摄影是主观行为,照片反映的是摄影师的观点。那么衡量一张照片价值的标准在哪里?是照片本身的美还是摄影师个人观点呢?

答:美,咱们就不提了。

照片的衡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的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刚才提到学者批评家,他们肯定比一般大众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所以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公众承担对艺术文本进行解读阐释的任务。

但我们这里不提他们,因为会使这个问题复杂化。我们还是尽量从大众的层面谈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照片为什么能打动人。那些漂亮的风景照片肯定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和赞美。

但大家注意一个现象,20年前,某人拿一批西藏的照片,所有人都会觉得了不得,认为拍得好。但现在,恐怕你拿出来,别人一看就会嘀咕,这有什么,我这儿也一堆呢!西藏的天就是那么蓝,谁拍都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不稀奇了。原来早先他们感动的不是你的摄影能力,而是那些原来不容易看到的风景。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摄影还是一件奢侈的事,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具备这种条件,于是摄影师成了一个地位的象征,摄影师的照片天然就具有一种吸引眼球的优势,人们的赞叹中,有势利的因素。

现在摄影已成了一般大众的普通消费行为,你再拿一张颜色真实、成像质量上乘的风景照片已经不具备任何优势了。反过来,在纪实摄影上,你拿出一张在你家门口拍的,邻居们在一起温馨地聊天的镜头,人们可能会说,哎,我怎么就没想起这儿也能出片子呀?我怎么就没注意到邻居们有这种表情呀?这张照片就显示了你独特的观察能力。你的照片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如果你刚拍完,照片中的某人再去世,那你的照片还会因此获得历史感。

说这些,主要是说,好的照片一定会在某处触动观看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某种发现、某种期待。起码,让人觉得你做了一件他所不能做的事,他所没有看到的景象,他所没注意的一段情感。

罗兰·巴特在分析照片时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它的某处击中了我,刺痛了我。”

这种刺痛和触动表面上是从照片上来,实际上是照片中所传达出的、复杂的对象信息和拍照者个性化的观看态度造成的。如果摄影师没有这种发现和截取的能力就不会有这样的照片,所以摄影师的观点才是照片成功的保证。

另外,一些实验型艺术照片显示了照片制作者(不是拍摄)对材料和工艺的处理控制能力,做出了一般人干不出来的效果,那当然显示了价值。





4.理论家要“拨乱反正”

问:理论界对一张或者一组照片的评判,是依据权威个人的好恶?还是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喜好?理论界是如何把握广大受众的喜好的呢?

答:分怎么说。

如果批评家没有任何现实功利的约束,那肯定就是他建立在知识水平和文化立场上的个人好恶了。

如果他拿了钱应邀出任什么大赛评委,那就要考虑受众的喜好和雇佣方的初始目的。

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排除他个人的好恶,只是相对有所约束和违心屈服罢了。

理论家首先不能迎合大众的喜好,因为大众的喜好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比如大众喜好中就有相当多的商业市场因素,尤其在当今社会,各种资本心怀叵测的商业造势,为刺激消费而杜撰出来的各种神话,都是大众喜好的背后原因。理论批评者的立场恰恰是应该站在这种大众喜好的对面,拨开大众喜好的表象,冷静告诉公众什么才是更有趣和值得追求的喜好,指出喜好的价值和快乐在于多样性和独创性。所以,理论界担当的是“拨乱反正”的社会角色,否则它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5,艺术忌“东施效颦”

问:您对画家运用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现象是如何看待的?摄影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该如何提升自己,把来自于画家们的压力转化为动力?

答:你所说的画家更准确的说是艺术家,只不过他们过去的身份确实是画家而已。画家现在已经算是比较古老的职业了。你问题中指的画家,现在很少会承认自己是画家。绘画属于古典的架上艺术,发展了一千多年,现在有些走投无路的感觉,尤其在艺术创新上,这门手艺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精神活力。

许多年轻的画家,应该说是艺术家,因为在市场和艺术制度的双重挤压下,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开始进行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进行各种实验,以引起社会的注意。也就在他们的挣扎中,艺术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是从人的行为学上说。

更深的背景是西方先进国家从上世纪早期就完成了现代性的进程,开始进入后现代时期。形形色色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各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和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技术意识,都给了人们创造新艺术形式的背景条件。后来,连这些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新艺术都没什么新意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新从自身行为、形体上进行各种艺术尝试,行为艺术开始大行其道。这是说的几十年前的世界情况。

中国人现在也大玩这种东西,但多数是浮躁投机的东施效颦,想一步到位。这我们不管他,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行为艺术必须要有影像记录一关,否则在影响上就没什么效益了。所以现在许多新艺术家都拍照,为了记录传播自己的创作。但拍成了照片就有了照片的一些属性,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的还发现摄影不但能够记录,而且还能融入他整体的创作,能够制造效果,能够表达精神,所以他们的照片有些就真有了摄影的意识。

但我们仍要区分哪些是和摄影有关,哪些只是纯粹的机械记录,不能混为一谈。追求摄影感觉记录的和原有的摄影界意识有关,可以将其放在摄影意识形态中来讨论。纯粹机械记录的就不要被蒙了,还是应该回到他们的原始创作初衷去解读探缘。

我想,对于那些注意摄影感的艺术家,大家还是要认真看待,比如高波、亦舒等。他们的尝试应该对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们所玩的实验影像,大部分的手段方式都是建立在摄影术上,应该学习。




6.职业摄影会被边缘化

问:您认为摄影的本体语言是什么?您觉得在布列松、罗伯特·弗兰克以后,哪些摄影的表达方式占据了世界摄影的主导位置?

答:摄影的本体语言就是指在摄影技术基础上派生的影像特征,比如瞬间感、速度感、影调等这些基本的东西。但我特别反对构图这种说法。构图,意味着慢慢来,那是绘画。摄影必须要快,要抢、要抓。

所以,构图这说法,把许多天真老实的人都推到沙龙风景上去了,害人不浅。其实摄影更本质的特征是看,是你怎么看,看什么,用什么方式看。

现在有一种时髦的摄影方式称其为LOMO,就是以一种间谍偷窥似的手段和方式拍摄影人自己对世界的各种瞬间感觉,强调影像在人们生存过程中的意义。

比如,用拍照随时记录自己看到感兴趣的和被刺激的生活现象,强调看的、拍的,不受各种观念习惯的干扰;强调看的、拍的,更具有内心的瞬间直觉冲动,也就是说,让影像成为你生命的过程和部分。

LOMO原来是前苏联出品的一个间谍相机,人们从间谍的偷窥行为中衍生出一种新拍摄方式和新拍摄态度的灵感,直至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数码相机的普及为这种生活态度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和物质保障,于是LOMO在相当多的年轻人中开始普及。我想,这种方式会成为今后摄影的主导方式。摄影会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职业摄影会慢慢被边缘化。

其实在布列松和罗伯特·法兰克两人之间的摄影观念变化,恰好就说明了这种早就开始的进程趋势。他们两个正好是两个时代的代表者,都是这个进程的里程碑似的人物。





7.摄影的本质是看


问:中国摄影在除了画意/沙龙摄影方面,有可能在哪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摄影语言和摄影体系呢?

答:要说中国摄影有点自己的特色,可能还真是在沙龙画意方面。只可惜它的价值只能是在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文本分析方面了。当然还有它的娱乐价值。

虽然他们在对中国现代进程和历史进步上起到的是比较负面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西方中心主义中的东方符号。

至于建立自己的摄影语言和体系,我想这个问题似乎不太成立,概念也不清。摄影只是一个表现媒介,它本身是开放无边的,它可以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精神和视觉记忆,在现代泛滥的技术、物质消费情况下,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思想观念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性,追求体系这样的意识,显得有些太老旧和保守了。

摄影语言的提出,在文革后思想解放初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那之前摄影的表现手法太单一。那时强调摄影语言是还原摄影作为表现媒介的多样性,意义重大,是一种对抗文化专制的策略。

但在今天,摄影表现的多样性已呈异彩纷呈的局面,再强调什么体系,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感觉也越来越丰富,体系是强调理性,而理性经常是感觉的杀手,所以我们应少谈主义类的体系,多谈感觉类的问题,让我们看得更有趣,拍得更丰富。

至于摄影语言,我认为现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词汇。现在所说的摄影语言,追根刨底讲的还是那些构图布局之类的小技巧,不过是这些老内容与时俱进的代名词而已。

它和“视觉冲击力”一唱一和,把许多有鲜活感觉的摄影人最后都整到那一张纸上去谈这个东西应该在这个位置,那个线条再斜点就好了。

任何表现媒介都有叙事的语言问题,但我认为摄影在这方面最好不要过多谈。

摄影和电影、绘画等媒介相比其实简单很多。

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介,它们的叙事手法非常复杂和多样,而且创作具有很强的时间向度,可以构成语言的复杂结构。

摄影的本质主要是看,技巧性并不高,而且其成像的主要效果基本由设备完成,如果再将本来比较简单的事说得神乎其神,用什么语言之类的概念进一步规定它,摄影还有什么活力?

非要让所有人都说一种话,都穿一样的衣服,那这世界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对于初学者入门,可适当谈语言,但对一个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再大谈语言,我认为那是因为谈的人根本没有理解摄影的最终意义,只是真把它当成了类似麻将一类的娱乐技巧了。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 此帖由 一苇 最后编辑于: 2007-01-05 18:18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讲他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周国平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2 12:59  #2
NNN
会员
NNN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43
发帖数: 1077
注册日期: 2006-02
来自: 中国, 上海, 跑了半个地球,现在混在上海……
中国摄影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个性……

这个中国人的特点:求同,什么东西都要一窝蜂的上;我倒是觉得什么风格都有才有意思……

另外这位鲍先生也有点走极端——文人相轻,对于某些概念也关于狭隘,似乎批评家都有这个特点,别忘了——有容乃大……


____________________
Life sucks, so suck it up and shut your mouth just work your tail off!!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2 21:48  #3
会员
一苇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精华: 1
积分: 379
发帖数: 267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其他, 天地间, 星空下
引用:
最初由 NNN 发表
中国摄影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个性……

这个中国人的特点:求同,什么东西都要一窝蜂的上;我倒是觉得什么风格都有才有意思……

另外这位鲍先生也有点走极端——文人相轻,对于某些概念也关于狭隘,似乎批评家都有这个特点,别忘了——有容乃大……


感谢N版的留言!
恩,就是参考参考吧,也没什么的,主要的还是自己去思忖呀,您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颗平庸的灵魂,并无值得别人理解的内涵,因而也不会感到真正的孤独。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们往往讲他们混淆,甚至以无聊冒充孤独…….“我孤独了。”啊,你配吗?——周国平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2 22:12  #4
会员
毛孩儿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6
积分: 2573
发帖数: 2068
注册日期: 2002-05
来自: 中国, 辽宁, 沈阳
快乐摄影,拍自己喜欢的照片,记录自己认为该记录的,鼓捣自己喜欢的,如果靠摄影养家糊口,就挑好赚钱的拍,如果是玩摄影,那就怎么高兴怎么玩呗.


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maohair.spaces.live.com/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2 22:49  #5
会员
铱君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积分: 5382
发帖数: 5356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南宁
我的这个谈不上什么观点,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而已:
鲍先生说的这些对于以摄影为职业或立志于在摄影方面求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以摄影为一种休闲和消遣的业余爱好者没有太大意义,本来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出门拍照,以排遣工作、生活的压力,无端端给自己先准备好一堆沉重的题目带着出门,还怎么放松心情。再说摄影纪实所反映的事实大都具有突发的性质,很可能你预先准备的题目穷尽一生也未必能遇到合适的拍照机会。不反对形成和发展中国摄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那个让有志于此的人去完成好了,只要把某一个方面做到了极致,不管是纪实摄影还是沙龙摄影、或者别的什么什么摄影,总会形成一种风格吧。
下面这段话我比较反感:(原文引用)
“如果它能引起西方学者注意的话,那他们肯定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风景照,而不太关注人本身?""这么多的风景照片是他们的文化还是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造成的?"等等。”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评论家、批评家们就那么热衷于借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的评论家、批评家们所接触到的西方的摄影作品还不是从亿万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为什么要忽略了这个事实?西方人真的就比我们更关注人本身而不是风景么?别忘了我们的评论家、批评家们在谈及风光作品时也同样是以西方大师们的作品做参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乐吾乐,以及人之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2 23:04  #6
版主
太白遗风

级别: 大学三年级
精华: 5
积分: 27312
发帖数: 25622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中国
鲍先生其实代表了中国摄影界很大一部分人的观点,只不过他说得更明确和直接。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堂堂的摄影界的评论家,竟然这样偏颇,逻辑混乱,自相矛盾的话语比比皆是,对艺术的理论竟然一窍不通,太可怜了。这也可说是对艺术摄影的一次扼杀。
悲哀!!!


[ 此帖由 太白遗风 最后编辑于: 2007-01-02 23:08 ]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2:10  #7
会员
明珠在掌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374
发帖数: 323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中国, 广东, 深圳
命题大了些,可非常击中时下之弊!
作为一个初级发烧友,当着摄影圈子这些个大腕,咱壮着胆子发个言:
中国摄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个性。
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咱也没想明白,呵呵!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2:31  #8
NNN
会员
NNN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43
发帖数: 1077
注册日期: 2006-02
来自: 中国, 上海, 跑了半个地球,现在混在上海……
引用:
最初由 铱君 发表
我的这个谈不上什么观点,只是个人的一点看法而已:
……
下面这段话我比较反感:(原文引用)
“如果它能引起西方学者注意的话,那他们肯定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风景照,而不太关注人本身?""这么多的风景照片是他们的文化还是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造成的?"等等。”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评论家、批评家们就那么热衷于借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的评论家、批评家们所接触到的西方的摄影作品还不是从亿万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为什么要忽略了这个事实?西方人真的就比我们更关注人本身而不是风景么?别忘了我们的评论家、批评家们在谈及风光作品时也同样是以西方大师们的作品做参照的.


这一段我很赞同,尤其是什么?尤其是某些中国人试图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中国发生的事情,问题是1、这些国人有没有真正理解西方的价值观,其实大部分是用“伪西方价值观”,是那些人自己想象的西方价值观而已;2、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摄影做到极致,并且有别于西方的摄影,才能真正向世界树立起“中国摄影”的概念,别人才会尊重你,一步一步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只会让人瞧不起……

你会不会看得起只会讨好你而没有才能的人?我想是不会的。做出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人家才会尊重你。西方文化是崇尚强者,东方文化是同情弱者,文化无所谓好坏,只是不同,丢弃自己的东西,跟在别人屁股后头,是没有前途的也不会得到尊重的……

另外一点是,不专心做自己的东西,整天想别人会不会承认你,能搞出有特色有个性的东西么?不会的。这大概也是摄影界的一个通病,总是想着怎么样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什么热门搞什么,忘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不是么?

我个人认为,真正为了自己快乐的而摄影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搞出有意思有个性的东西,因为不为其他左右,而摄影协会和各种组织的作用,我认为是在与交流,提供给这些个性摄影者们与大众见面与国际见面的机会,提供各种各样交流的机会,摄影协会的人不一定要是摄影高手,但一定是热爱摄影和愿意推广摄影的人组成。我不是摄影圈的人,也不懂摄影圈的事情,但是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因为道理是相同的……


[ 此帖由 NNN 最后编辑于: 2007-01-03 12:39 ]

____________________
Life sucks, so suck it up and shut your mouth just work your tail off!!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3:05  #9
版主
太白遗风

级别: 大学三年级
精华: 5
积分: 27312
发帖数: 25622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中国
其实纪实摄影中也是有美和构图的。不能把美仅仅理解为表面的俗气的小技巧。美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美离不开真,也离不开善。纪实摄影强调的是真和善,固然不错,难以想象在摄影中真和善离开美是怎样存在的!在荷赛的得奖作品中,除了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外,充满了美的效果(其中包含美的构图)。再说构图,鲍先生对构图有误解。构图是客观存在的,其实任何一幅摄影,都是有构图的,区别仅仅在于作者是有意识构图还是无意识构图。只有在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构图能力后,才能在极短的瞬间以最佳的视角把纪实摄影拍好。大凡好的纪实摄影师都是这么干的,好的新闻摄影也是这么得来的。抛弃构图恰恰是拍不好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3:20  #10
会员
铱君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积分: 5382
发帖数: 5356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南宁
引用:
最初由 太白遗风 发表
其实纪实摄影中也是有美和构图的。不能把美仅仅理解为表面的俗气的小技巧。美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美离不开真,也离不开善。纪实摄影强调的是真和善,固然不错,难以想象在摄影中真和善离开美是怎样存在的!在荷赛的得奖作品中,除了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外,充满了美的效果(其中包含美的构图)。再说构图,鲍先生对构图有误解。构图是客观存在的,其实任何一幅摄影,都是有构图的,区别仅仅在于作者是有意识构图还是无意识构图。只有在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构图能力后,才能在极短的瞬间以最佳的视角把纪实摄影拍好。大凡好的纪实摄影师都是这么干的,好的新闻摄影也是这么得来的。抛弃构图恰恰是拍不好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赞同.新闻摄影应该也属于纪实摄影一类,如果纪实摄影真的不需要构图,那些新闻记者们还忙着抢占"最佳"位置做什么呢,应该不只是抢新闻的需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乐吾乐,以及人之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3:46  #11
会员
铱君

级别: 高中一年级
积分: 5382
发帖数: 5356
注册日期: 2006-08
来自: 中国, 广西, 南宁
引用:
最初由 明珠在掌 发表
命题大了些,可非常击中时下之弊!
作为一个初级发烧友,当着摄影圈子这些个大腕,咱壮着胆子发个言:
中国摄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个性。
至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咱也没想明白,呵呵!


毕加索算是有个性了吧,他的那些个抽象画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反正我看不懂.但是谁又敢否认他的大师地位呢.按照自己的意愿只管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够做到极致了,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或者终于可以弄出点个性来.就算你我的"个性"不属于令人赞赏的一类,以中国之地域辽阔,(玩摄影的)人口之众多,出几个代表中国摄影个性的代表性人物大概不算太难的事.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国摄影没有个性,而是我们自己对待中国人自己的作品用什么尺度来衡量的问题.几十年前毛泽东曾经批判过某些人"言必称希腊",现在看来仍未过时.还有一点,千万不要迷信于什么、什么家之类的话,相信自己的判断吧.难道我们真的就应该在听了某些(类)人的话以后就天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或将要消灭了画家、摄影家等具体的分工,而仅仅剩下抽象的所谓"艺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乐吾乐,以及人之乐.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3:51  #12
NNN
会员
NNN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43
发帖数: 1077
注册日期: 2006-02
来自: 中国, 上海, 跑了半个地球,现在混在上海……
引用:
最初由 太白遗风 发表
其实纪实摄影中也是有美和构图的。不能把美仅仅理解为表面的俗气的小技巧。美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美离不开真,也离不开善。纪实摄影强调的是真和善,固然不错,难以想象在摄影中真和善离开美是怎样存在的!在荷赛的得奖作品中,除了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外,充满了美的效果(其中包含美的构图)。再说构图,鲍先生对构图有误解。构图是客观存在的,其实任何一幅摄影,都是有构图的,区别仅仅在于作者是有意识构图还是无意识构图。只有在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构图能力后,才能在极短的瞬间以最佳的视角把纪实摄影拍好。大凡好的纪实摄影师都是这么干的,好的新闻摄影也是这么得来的。抛弃构图恰恰是拍不好纪实摄影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啊,如果连构图都不要了,不知道纪实摄影还要怎么拍……还让不让人看照片了啊

鲍先生自己也说,摄影的本质是看,无非也就是把那个视觉冲击力换个词显得自己高明些而已,“要有感觉,要有趣”,这话我是赞同的,但是没有了那些个技巧,怎么能把感觉找出来呢,这我就有点不懂了……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技巧和思想的融合

我就不明白,没有任何技巧的摄影如何表达思想,正如你让不会走路的人打套罗汉拳给大伙瞧瞧一样……

其实不是反对鲍先生,就事论事,鲍先生对摄影界的陋习的痛恨是俺敬佩的,但是……正如太白老先生说,逻辑啊,批评家说话更要有逻辑才行,要不然,批评不了别人,反而被人抓住了把柄


____________________
Life sucks, so suck it up and shut your mouth just work your tail off!!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4:10  #13
NNN
会员
NNN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
积分: 1343
发帖数: 1077
注册日期: 2006-02
来自: 中国, 上海, 跑了半个地球,现在混在上海……
引用:
最初由 铱君 发表


毕加索算是有个性了吧,他的那些个抽象画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反正我看不懂.但是谁又敢否认他的大师地位呢.按照自己的意愿只管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够做到极致了,不管结果是好是坏,或者终于可以弄出点个性来.就算你我的"个性"不属于令人赞赏的一类,以中国之地域辽阔,(玩摄影的)人口之众多,出几个代表中国摄影个性的代表性人物大概不算太难的事.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国摄影没有个性,而是我们自己对待中国人自己的作品用什么尺度来衡量的问题.几十年前毛泽东曾经批判过某些人"言必称希腊",现在看来仍未过时.还有一点,千万不要迷信于什么、什么家之类的话,相信自己的判断吧.难道我们真的就应该在听了某些(类)人的话以后就天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或将要消灭了画家、摄影家等具体的分工,而仅仅剩下抽象的所谓"艺术家"?


但是如果老是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的话,最后的结果不就又变成八股文了,又变成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了……

尺度的东西或者技术的东西,在某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超越了那个阶段,就不是能用任何标准型的东西来衡量的了,更多的是感觉,这一点,鲍先生没错,但是抛弃了技术的基础,又如何表达思想呢……毕加索的东西我也不能理解,如果用普通的尺度来说,我不觉得他的画有多好……

如果是一定要有一个尺度的话,我觉得不管手段如何,人性是共同的,也就是人门在观看作品是地感受可以作为一个尺度,(艺术这玩意,本来就是抽象的,所以大概尺度也是抽象的吧),即使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东西,世界人民也可以理解,虽然理解的会有偏差,(人们所谓的理解都是自己的理解吧,大概没有人会百分之百的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问题是有没有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又没有勇气坚持自己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附庸潮流,这不仅仅是作品的个性,也是人的个性……

中国人过去是抹杀个性,现在是滥用个性,以为反传统就是个性,其实不是,个性是坚持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并表达到极致,这才是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
Life sucks, so suck it up and shut your mouth just work your tail off!!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4:56  #14
会员
东北虎

级别: 初中一年级
精华: 16
积分: 1829
发帖数: 775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中国, 新疆, 乌鲁木齐
引用:
最初由 NNN 发表


但是如果老是要有一个尺度来衡量的话,最后的结果不就又变成八股文了,又变成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了……

尺度的东西或者技术的东西,在某一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超越了那个阶段,就不是能用任何标准型的东西来衡量的了,更多的是感觉,这一点,鲍先生没错,但是抛弃了技术的基础,又如何表达思想呢……毕加索的东西我也不能理解,如果用普通的尺度来说,我不觉得他的画有多好……

如果是一定要有一个尺度的话,我觉得不管手段如何,人性是共同的,也就是人门在观看作品是地感受可以作为一个尺度,(艺术这玩意,本来就是抽象的,所以大概尺度也是抽象的吧),即使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东西,世界人民也可以理解,虽然理解的会有偏差,(人们所谓的理解都是自己的理解吧,大概没有人会百分之百的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问题是有没有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又没有勇气坚持自己发展自己,而不仅仅是附庸潮流,这不仅仅是作品的个性,也是人的个性……

中国人过去是抹杀个性,现在是滥用个性,以为反传统就是个性,其实不是,个性是坚持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并表达到极致,这才是个性……



非常支持你的观点!文化是多元的,包容传统、包容个性,传统使历史文化得以延续,个性的破坏力给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使其更好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访问:
我的主页http://zouyongsheng.51dbf.com/
我的博客http://ddzzw.blog.sohu.com/
我爱糊图http://www.52hutu.com/photolist.aspx?Range=3&User=东北虎
不骄不躁不气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7-01-03 15:32  #15
版主
太白遗风

级别: 大学三年级
精华: 5
积分: 27312
发帖数: 25622
注册日期: 2005-12
来自: 中国
铱君提到了毕加索,偶想插几句。毕加索一生的作品风格变化很大,但最重要的是立体主义。什么是立体主义呢?就是平常观察一个人,是从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就象是摄影,是有视角的。人在画面上要么是正面象,要么是侧面象,或者是三七或四六。但毕加索认为太单调了,想把人立体地表现出来。于是,他的作品中的人,既有侧面的形象,也包含了正面的形象。从原来的角度看固然很怪诞,很难懂,其实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就能理解毕加索的一番苦心和其非凡的创造力了。偶曾在上海的画展中认真欣赏过几幅他的原作,发现在他的巨大的创造性之外,画面的素描关系、色彩关系、构图都是极其精到。在貌似随意的挥洒中,一切都把握得非常到位,极具功力,不得不叹服。就象是武艺高强的人,轻轻地一拨,就能把人推至很远的地方。
摄影同样是如此。那些真正的大师,在看似随意或貌似平常的作品中,隐藏着深深的功力和内涵,和那些太随意的拍摄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摄影和一切工作一样,得长期修炼,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30):    1  2  3  4  5  >>   30      下一页 >  页: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8:30.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