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文卓 发表 我觉得新闻摄影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讨论,有大量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这是他们考虑的问题。结合摄影爱好者队伍的实际(发展和出路),相关的是风光摄影、沙龙摄影和纪实摄影,这样把问题简化有益于讨论。还可以把风光摄影、沙龙摄影和纪实摄影的纷争先搁置起来,咱们换个角度来讨论。可否将问题回归到摄影爱好者队伍的发展和出路问题上,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这样既不用讨论民族性,也不用担负国家摄影振兴的责任,也不用讨论构图的问题,美还是不美的问题。少谈点主义,多谈点现实的问题。 如果以上意见大家不反对的话,我想,讨论爱好者队伍的发展、出路这个问题可否先设定这样几个细化的问题来展开:1、我们学习摄影的动机(目的)是什么?2、学习摄影的好处和功用是如何体现的?3、我们个人学习摄影的理想状态目标是什么? 从正面讨论容易避免纷争,联系个人实际来思考问题,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学习别人的想法,再来确定自己的偏好,管他风光摄影重要还是纪实摄影重要。大家意下如何?
|
文卓兄的说法和观点让人信服。这样的讨论会比较正常和深入,对大家也回有帮助。 大家都针对自己学习、从事摄影的想法谈出来,让大家参考是好主意。 偶自己本来就是画画的,因业余时间实在不够,只能暂时放一放,等退休后,时间充裕了再继续下去。摄影偶从小就很喜欢,当时没条件实践。工作以后曾两次参加了摄影专业的培训,摄影是和画画同步进行的,以画为主。摄影对偶来说主要是两个功能:一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手段之一;另就是为画画拍摄、收集素材资料。收集资料就不谈了,作为视觉艺术的创作手段,摄影同样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度。偶在影友杂谈里曾说过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就自己来说,拍摄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美的(包括风景、静物、人像等);2,有意义的(主要是纪实类的社会风俗,寄自己理念的景象、怀旧的人文景观等)。若从真善美所占的比重上来分,则一类以主要是一美为主,一类以真善为主。 就自己从事摄影的实践来说,偶想得忒明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摄影,一个历史时期,能有多少作品流传下来?少得可怜!20世纪前半期,从事摄影的人是很少的,因此从比例上来看,留下来的相对就多些。20世纪下半期,摄影的普及速度加快了,从事摄影的人数大大增加,因而能够留下作品的人数比例极大地缩小了。本世纪数码摄影的大发展,摄影人更是多得惊人。能够留下作品的人相比较而言,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是社会对留下作品摄影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留作品不是哪个人自己所能够把握的,要看命运或机遇的降临。 当然,“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的话是比较正确的,完全不努力,缺乏责任心和敏感性和把握能力,机遇到了面前也会溜走。 偶对于自己摄影上的要求是:独立思考,尽可能提高自己摄影的能力,拍出自己认为好的作品。对于社会上的各类要求,基本不多考虑和迁就。因为偶相信:只要真正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和境界,要想不被承认也难。当然,这是偶的想法,距此目标很遥远,不做过分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 下面想说说自己对摄影的本质的看法。 摄影,是基于照相机的科学原理而从事的活动,它一定是客观现实的记录和反映。 当客观世界的物体(景物、人物、动物等)通过镜头的折射和聚焦,在底片或CCD上呈现出影象(正或负象),就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记录和反映。不管拍摄的是什么物体,也不管用了什么创意理念和技法方法拍摄,加上不管采用了什么后期的技术和艺术手段,都是客观世界的记录和反映。所不同的是反映的效果会有区别。 对客观世界的记录和反映是摄影的本质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任何分歧。想法不同的是对摄影分类的不同理解所引起。 其实摄影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纪实摄影;一类是艺术摄影。从具体摄影作品来分可能会产生界于两者之间的想象,但从总体上来分主要就是两大类。 纪实摄影,包括新闻摄影、科学摄影(医学、工业、农业、军事、旅游等摄影)、还包括一部分风光、花卉等基本不改变客观状况的所有摄影。这一些摄影,最重要的功能是真实记录客观世界的状况,把客观世界的真实状况传递给他人。这些纪实摄影,最不能容忍的是故意改变客观状况的欺骗行为。在这类摄影中,至高无上的原则是真实。出于这样的原则,纪实摄影禁止明显改变客观现象的各种技术手段。 艺术摄影则就很不相同了。艺术摄影是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自己对美的艺术理想。这些摄影,所遵循的是艺术的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允许各种艺术流派各呈其能,充分展示千姿百态的美。艺术摄影也就允许所有艺术的技术的手段。并且,越是具有个性的手段和特点,越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