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HOTO.NET
新摄影论坛 > 摄影讨论区 > 实验摄影 > 狗,狼,羊的故事--我们的原创性在哪里?  
回复帖子 总页数 (13):    1   <<  6  7  8  9  10  >>   13     < 上一页 | 下一页 >
 作者 主题 
2006-03-14 06:06  #121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构现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构现象

最近几年,重构作为一种思潮,万花筒一样很难看出固定的形状,也有人甚至根本否定“重构”的命题。好在九十年代的成果继承了下来,影响到了今天。

谈到重构思潮不自觉地向道家思想倾斜,有必要搬出后现代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哲学家Jean Baudrillard(波德里亚,百度上可查到不少译文)。此公提出hyperreality“超越现实”的概念。1991年时说海湾战争没有发生,因为人们所感知的战争只是个电视直播节目,进而是个美国高科技的广告宣传。论及艺术,他认为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不是追求“真”和“原创”,而仅仅是人们需求不断更新的时尚使然。我们正生活在自己杜撰的现实之中(如时尚消费行为,网络社会,电子游戏)。因此,艺术原本应该是大众的行为。波德里亚研究大众传媒深刻,说话也广告式几分忽悠articulate。参悟透了,他讲的就是一种“大道无形”的现象,hyperreality便是一种道之有形。此外,当代艺术家Allison Hetter的话经常被引用,“所有的事情已经被做过了”。批评界更相信“所有的事情已经被重新做过了”,后现代的当代艺术已经无所谓创新和反叛,而仅仅运用所有可能的媒介和所有出现过的流派,编织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明西方一方面无奈于“创新”的困惑,另一方面确实体会到了“无为”的境界,也许隐隐约约感觉到“无所无不为”的悟境。如此说来,甚至解构重构的命题,也被认为是空谈。然而,我尚未读到任何西方人明确表现出“师法造化”那种天人合一的自信,只是按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一层一层地剥洋葱皮,直到剥不动为止,然后大叫,“洋葱没了”。如果我接一句禅语,“你丫洗手管个蛋用?”,他一准认定我是疯子。

另一个颇有影响的艺术家Tristan Tondino运用了Irrealism“非现实主义”。近年震动艺术界的一些作品是他的概念“现实是一种非现实”,“现实主义就是法西斯主义”,“一个东西不是一个东西”。他的思想源自“非现实主义”哲学家Nelson Goodman,此公用ontology实证方法推演了“任何事情可以证明任何事情”,结果与解构主义殊途同归。Irrealism揭示了道的存在,但只停留在本体论层面上,不及波德里亚涉入道行思想走的深远,除非这里面富有禅机促人顿悟。

白石老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画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子。似与不似反映在艺术的界限愈发模糊:艺术与非艺术,圈子里的前卫实验与面向大众流行,纯艺术与商业艺术,艺术与高技术,艺术与社会科学,价值与非价值,功能与非功能,等等所有关于艺术的经典定义与争议。例如有影响的“The Yes Men”的一个“作品”WTO,恶作剧地假造一个世界贸易组织的网站,该网站接收到知名机构的演讲邀请,当然是代表WTO发言的。Yes Men小组于是假冒WTO演讲,呼吁大公司收买公民选票,强调美国南北战争白废钱财,因为第三世界现在欲求输出奴隶,大家必须倾听WTO,因为WTO有大量专家。作品拍成了纪录片2003年发行。

摆脱不了轮回的苦海,还有干脆单纯地回归到经典的重构现象。例如Julie Taymor根据动画片改编导演的音乐剧《狮子王》。然而,经典中融合大量的当代艺术元素。服装造型采用离奇的动物面具,舞美有高压蒸气制造豺狼山效果,换景时利用中国的皮影戏过场。该剧艺术与商业都很成功。这个例子,与道家思想无关,只是表明重构的轮回现象。严格地说,经典不能算做重构。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3-15 09:38  #122
会员
红楼废墟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49
发帖数: 48
注册日期: 2005-07
来自: 中国, 浙江, 宁波
看得出虫虎在他命题上作出的不懈努力,尽管他还不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根本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或者是一种可能性。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构现象 ”一文看来,“解构和重构”这个纯西方的命题能够与“大道无形”这个纯中国的命题在某些方面殊途同归,这不但说明了中药能够治西病的可能性,而且也说明了各种文化的可交互性和通融性。

我觉得,中药治病重在“调理”,因势利导,辩证使药,目的是在于“标本兼治”。所以我们不能单纯从“符号”着手,因为单纯的“符号”是“标”不是“本”,我们应该更多的从“本”入手,忠实于自我的情感和直觉,然后把这种“情感和直觉”像新鲜的血液一样泼到媒介中。也就是说,让艺术回归到它的本源——颤动着的心灵和触摸着的指尖。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自己找一个暴君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3-20 02:00  #123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复兴(本贴讨论的阶段小结)
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复兴(本贴讨论的阶段小结)

非常喜欢愤青许巍开悟以后演唱的《晴朗》。音乐表现了闪动的光,缓流的清泉,沉着,自信,还有对获得真知的无限感动:

一切就象是电影 (现实之幻像,Hyperreality)
比电影还要精彩 (大道无形之气象万千)
如此真实的场景 (道的存在)
让我分不出悲喜 (超脱浑然的境界)

这是初次的感觉 (初次回朔到质朴的本源,体验到“自性本真”)
我想了解这世界 (求真的欲望)
充满悬念的生活 (道之玄理)
击打我的心 (悟道过程的感受)

这是初次的感觉 (首验自性)
好像天空般晴朗 (心明如镜)
只因那利刃般的女人 (道之朗朗)
她穿过我的心 (透彻于心)

我爱这精彩的世界
交织着太多的悲喜
我爱这精彩的电影
如梦幻如空花 (沉醉于道的世界)

我那总沉默的朋友 (无言的大道)
你让我感觉到力量 (无穷的定力法力)
曾在我心中的伤口 (痴迷不悟的浑浊)
如过眼的云烟 (已抛弃一切烦恼)

初次感觉
心就像天空般晴朗 (初次开悟后,内心的晴朗)



《晴朗》有如序曲,唤起人们对一个文化新纪元的“初次的感觉”。我们正在迅速告别后现代文明带来的惶惑与无奈,正在拉开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序幕。四百年前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人性的觉醒,人类从中世纪神权的桎梏中解放。今天,或许发源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是神性的觉醒,将引导人类从一味过度张扬的人本主义的自我枷锁中解放。这里所说的神性,与任何宗教毫无关联,是指我们心灵深处尚未冥灭而残存少许的“本真”,是天人合一境界下的“天”,但始终不离中气而陷入任一极端。

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后现代已经穷其尽,除了变幻无常的流行因素,不会带来更多的意义。唯有日益枯竭的内容,将从心灵重新涌出清泉。追求心灵内在的和谐安宁与觉悟智慧,将成为艺术原创的原动力。对“道”的认同态度,悟性的知行方法,伦理的解答运作,一同重构出二十一世纪的新道行。求真的道行法门千千万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这就是我们原创性的切入点所在,艺术也由此再次繁荣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将带来世界文化整体的文艺复兴。

我觉得红楼废墟的签名“为自己找一个暴君”,意味深长。我们存在的意义,心灵的归宿,终究是要定位于一位让自己彻底折服的“暴君”。中国人非常地幸运,老祖宗已经把悟性的“暴君”编码在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使我们比较容易很快体验到自性的大道。

文化有一环扣一环的承传性,当今世界变得平坦,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应该自觉自愿地从西方后现代重构思潮手中接过接力棒,尽早摆脱亦步亦趋的追随依赖。然后自信地向世界宣告,前面已经没有路可走,从此我们必须改做向上跑,首先让精神从东方升腾起来。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主流佛教思想都属于渡人渡己的大乘而不是只渡己的小乘。这种大乘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东方拯救西方的势态。另一方面,思想的传播与运作决不可能孤立于时代与地域,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又面临西方文化的批判,改造,和最终的融合。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复制古人的生活与修行。这些现象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出了世界级最前沿的挑战课题。我们今天没有明确的答案。然而,接受挑战,正是我们为推动世界文明演进作出贡献的大好机会。

大道理讲完,再深入具体。也是个人浅见,通过讨论,我看到非常有价值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探索方向:
一,与时代的接轨。表达开悟的心态或者心路历程,依靠机械地复制古人山水画意境,追求“和谐”政治化的标语口号,多少有些肤浅荒谬。流行歌曲《晴朗》只是提供了一种大众化的方式,还有无穷多的更深刻的富于时代感的表现内容和方式有待发掘。将传统文化现代化并导入现代生活,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当然,此事万万不可停留在表皮,否则就象近年的“民族化”现象,走向庸俗化的误区,最终徒劳。
二,与西方文化的接轨。东“道”西“言”,西方文化的依托是logos语言符号的载体,然而“道”本质上是沉默不语的。因此,同时可以表音表像的符号体系可能是东西方沟通的唯一纽带。更重要的是,只有将“道”有限地符号化以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西学的长处(分析实证,工具化,信息化,等等),进而更好地融入物质高度发达的基于西方的当代文明。由于显像的符号不能终极地显像“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剩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可能只得依靠教育手段去开导悟性。古人的经验是早年灌输加后天心传。为了达到灌输的目的,我们需要大量的文化军火,轰炸西方,全面洗脑。既然灌输,为什么不用温和教诲的态度?这是针对西方人的常性。西方人不谙中庸之道,你温和,他以为示弱而忽视你,只有用强才能产生平等交流的环境。对此教育策略和沟通技巧千万不要理解为狭隘的文化报复,得道之人不应该有这般世俗的烦恼和执着。

再次感谢大家共同参与讨论。我们随时可以就具体问题深入展开。特别欢迎拍砖,理智的辩论有利于提高讨论的效率和质量,结论总是可以求同存异。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3-24 22:25  #124
初级会员
12色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5
发帖数: 5
注册日期: 2006-03
来自: 中国, 海南, 三亚
受益匪浅,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spaces.msn.com/xuwenjun1976/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8 01:40  #125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初探悟境的实例解析 — 什么是悟境?如何表现悟境?
初探悟境的实例解析 — 什么是悟境?如何表现悟境?

关于原创性(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2/02/ff808081090f7cec010927d7871719f61.shtml)的讨论将问题充分展开,导入方向,穷追不舍。现给出第一波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可作为一个具体的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望回贴批评讨论。

1.悟境的美学意义
美学意义决定于哲学的本体。如果在哲学上认同了“道”是宇宙、世界、人生的终极,由于悟境是人们对道的切身体验和经历,因此,表现悟境的艺术,在美学上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中国的传统艺术,以悟境为核心目标,以意境的深浅为作品高下的判据。

正因为道的“不可言”特征,定义具体的悟境,只有通过悟境的表现。

2.为什么采用禅学的手段?
对道家思想的探究,已经解决了本体论的问题,确定最根本的主观态度,既道的同一或归一(也是原创性的本源)。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道的推进,于禅宗成就最大。胡适,南怀瑾等现代学人均认可禅宗为集儒释道之大成者。一千五百年的禅宗文化留下了大量丰富生动的禅语公案。有了具体的不抽象的语言表述,非常适合当代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较之“道”的文献,运用现代工具可操作性强。与时代和西方接轨,禅语公案是个天然的交汇点。此外,铃木大拙把禅介绍给西方,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西方对禅学最不陌生,表皮的知识相当普及,有利于接受教诲(轰炸)。(近日听到一则麦当劳广告,广告词竟然是句铃木在美国推广的流行禅语,”the sound of one hand clapping”,单手击掌之声)。

胡适,铃木大拙和西田几多郎首次将禅学与西学进行了比对,为后人奠定了基础。不像胡适,铃木大拙本人是位能入定的禅师。他认为唐代的临济义玄于禅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因此,这里的分析框架,采纳了禅学成熟期临济的“四料简”,并与符号结构分析相融合。

3.悟境的四种结构
临济的“四料简”,以结构主义的方式看待,确定了悟境递进的四种结构:“夺境不夺人,夺人不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临济的意思里,“人”是指主观的意念,即心,“境”是指客观的现象,即物。禅宗的精义是做减法,“夺人”是消除主观(“除我执”),“夺境”是消除客观(“除法执”)。下面通过具体应用操作来理解。

4.悟境的实例解析
(1)夺境不夺人:客观现象已经毫无真实可言,指“空”,主观上却有明确的,实在的感觉。实例参见拙作“微风”和“橡树”(取自我的Photo Blog,http://blog.nphoto.net/chunrayxia/ff80808109e145ca0109ea4d07dd1c12.shtml http://blog.nphoto.net/chunrayxia/ff8080810a7b4e8f010a848fca132109.shtml),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消除客观真实,然而又没有明确的含义和隐喻,以期产生主观上的空灵。 这种意境的空灵感觉很直接,很具体,很实在。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悟境表现类型,有传统山水画的留白和散点透视,当代的一些东方韵味的超现实主义(如Jerry Uelsmann的摄影蒙太奇)和抽象表现主义。套路比较成熟,观众易接受,但没有什么创新的余地。

(2)夺人不夺境:客观不变,现象保持原来的样子,“我”则不见了。这种空感,非常飘,非常虚,以至于成为没有感觉的感觉。实例请见彦谷的《每天》(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5-09/17/ff80808108007a730108007b59c436ba.shtml)。彦谷日志性地将每日的形象捕捉随意或有意地堆积在一个长贴子里。捕获的形象是真实的,对客体不加歪曲,不予摆布。完整地去看图片序列,任何人如果去试图解读出某个具体的含义,对不起,作品确确实实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想说,也说不出什么来头。然而,如果能静下心来,十分投入地看图,不要去琢磨图的意思,把它真真切切地当作每日的平凡,看着看着,慢慢就看没了自己,进入了不觉的悟境。随机发散的念头,胡乱地堆在一起,能够把人的意识扫个精光,也是对意识的有效解构。论坛里的推荐作品有不少属于这个类型,尽管“散念”的力道有强有弱。

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西方对于虚无的存在态度消极,有失去彼岸的惶惑不安(二元意识作祟)。此岸彼岸本为一岸,回头是岸。发现“我”不在了,我们不必庸人自扰,钻到西方的怪圈里。反过来应该庆贺自己的悟性精进。

(3)人境俱夺:物我两忘的境界。单纯无我的悟境称为“原悟”,如同初生婴儿的意识状况,只对客观外界条件反射,尚未形成自我。而物我两忘的境界称为“初悟”,是禅宗修行开悟的第一目标。这一关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在于能否舍弃一切正常的逻辑思维,把一切二元对立看成一元。

历史上禅学的教学实践,灵活运用“机锋”启发开悟。《无门关》有句著名的禅语,“不得有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这句话代表了相当数量的公案禅语。其符号结构为:一个语义逻辑上彻底自相矛盾的符号序列,最终在时间上高度压缩形成强烈对比,以制造不可思议的险情和紧迫感。古人的具体应用常见于禅宗教学里的“棒喝”,以利于学人彻底放弃思考。对此功用,冯学成在《念头上的禅观与功行》一文中有比较详尽的描述:

“棒喝以“德山棒”、“临济喝”为主要代表,是当时令参学者谈虎色变的刚烈禅风,远不似沩仰、曹洞之禅那般温文尔雅。棒,用德山禅师的话来说,就是“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没有丝毫道理可与你讲。问题在于,当祖师的棒子落在头上时,你的感受如何?是有念?是无念?是迷,是悟?这是一个极为复杂深沉的心理状态。比方说,一个学佛多年,理论素养不错,但在实践功行上尚不得力的人,听说禅宗是教外别传,是以心印心,可以使人言下顿悟。这样,他就可能抱着一个求悟的心态,也抱着对佛法的种种认识和见解来请教。当祖师的棒子落在他头上时,他会有哪些感受呢?
  一是认为禅师是疯子,根本不懂经论,不过是在那儿盲棒瞎喝,故弄玄虚,自己大可置之不理,扬长而去。二是半信半疑,捉摸不透,在棒后胡思乱想。三是如临济大师那样,在挨棒之后反思自己“有过无过”。还有一些人,被棒子打得头脑血流,昏死过去。几种结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棒子一击之下,原先那一肚皮的疑问和希望,都会被打得无影无踪。一切理论的,经验的东西,都会在棒头落下之时荡然无存,这时,自己的心灵或念头,或可处于那么一个极其短暂的“空”的状态。用禅宗的话来说,这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在这一瞬之间,你若把握住、体验到背后的“那个”或“这个”,那就阿弥陀佛,向你道喜了。若是当面错过,疑神疑鬼,那就太可惜了。
  这个极为短暂的,不可言说的状态,禅宗称之为念头脱落或“桶底脱落”。这也是一念,不过是无念之念,或念而无念。若能在这一念中通向根本,如马祖弟子水潦和尚所说的:“于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若能在这一念之中见到全体,如南泉和尚对赵州所说的“犹如太虚,廓然荡豁”;若能见到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就如五祖大师所说:“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若能在棒头之下领悟到这一切,那么在禅宗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见道开悟。”

如何表现这种“整人”的当头一棒?实例请见MEMO的《一件红衣服》(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3/18/ff8080810a04fd4d010a0ac486590b9c.shtml)和我做的系列实验四组(链接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4/14/ff8080810a8f2074010a943bb22c09a5.shtml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4/13/ff8080810a7b4069010a8ef5a8f02e25.shtml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4/15/ff8080810a8f2074010a99b2b9f313f2.shtml http://forums.nphoto.net/thread/2006-04/15/ff8080810a8f2074010a9995268313e3.shtml)。作品有着相似的结构:一组没有具体意义的意识平缓地流动,思想的指向不明确。起初浮动的思绪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加入少量扰动,以诱惑观者的心念萌生,刹那间,一个逻辑上完全不讲道理的符号画面突然出现,咯噔一下,一刀将那即将萌生的念头齐头斩断!然而,观者如果执着于思维,费力地去理解那个不讲道理的道理,只能得到无穷的困惑。反之,如果放松自己的意念,抛弃思维,则将跨过那个无理的符号,无门之关一跃而过,会感觉到一种“飘空”。瞬间里,世界没了,心物两不在。

需要指出的是,公案禅语的结构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上面仅仅解析了其中的一个结构。类似的和不同结构的表现,也见于北风的《三月》(几幅惊惊乍乍的动物充当了棒子),彦谷的《每天》里个别特离谱的片段(第24页最后的那只耳朵是棒头),朱子和MEMO作品的一些段子(注意MEMO《就这样》里的猫符号,朱子《北京的几张散片》里的佛像符号)。其他人的作品,我尚未分析。

(4)人境俱不夺:返朴归真。属于彻悟的境界。原悟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的悟性远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个推测,花和尚的酒肉穿肠过,可能是件历史上最早的“人境俱不夺”的行为艺术作品。

5.悟境与原创性
悟性同时具备感性和理性,认识和实践(知与行)必须同时存在,使西方人难以理解。当代西方哲学只能有限地部分地涵盖道和禅的理论。不可解释的部分,谓之东方神秘。理解只能停留在“夺境不夺人”的简单层次上。因此,用当代艺术营造“夺人不夺境”和“人境俱夺”的悟境,是极其前卫的实验,具有高度自由的原创性。由于超出西方人的理解范畴,我们需要下一些功夫向西方阐释和推介。

6.从感性升华到悟性
单纯追求个体感性的艺术取向,仅仅停留在“小我”的自我世界里。花样可以不断翻新,但不可能有所超越。升华到悟性,进入“大我”,便有海阔天空。退一万步,悟境至少能提高情智(emotion intelligence),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后现代生活,是非常有效的心理保健方法。纯感性和反理性的艺术可能容易与“夺人不夺境”混为一谈。区别在于,纯感性表现人的感觉为实,有所指(例如压抑孤独,甜美清新),而悟境里人的感觉为虚,除了无我的空,无所指向。

需要说明的是,创作本身不应该以悟境的层次分出高下。没有任何悟性的作品,只要表达到位透彻,当然也是好作品。例如,不少人更喜欢许巍开悟之前唱的歌。悟境的层次仅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品位。如果试图去表现悟境,我不认为流行的“狗眼看世界”的手法总是有利于营造无我的悟境,相反,刻意的效果强加了过多的主观色彩。换言之,符号的指向超出了客体的承载力。符号或者表达明确的情绪,或者含有叙事的隐喻和情节,都属于应该塀弃的“杂念”。然而,适量的“狗眼”浑浊,又非常客观地记录表现了意识的跳跃和衔接。因此,对“狗眼”的把握,全在“浑”若天然。“狗眼”过了量,就有“醉酒用毒”之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19 03:17  #126
会员
drinktofly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245
发帖数: 191
注册日期: 2003-06
来自: 菲律宾, 0, 0
嗬嗬,过奖许巍了。阐释大于意义,不过还是很有意思的误读。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0 20:16  #127
会员
红楼废墟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49
发帖数: 48
注册日期: 2005-07
来自: 中国, 浙江, 宁波
分析很透彻,也很有说服力。但我在想,艺术是否经受得起这样分析?艺术是否可以分析?
我们能否找到艺术的基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自己找一个暴君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1 01:57  #128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引用:
最初由 红楼废墟 发表
艺术是否经受得起这样分析?艺术是否可以分析?
我们能否找到艺术的基因?

厉害的问题。因为分析是理性的操作,所以这些问题等同于艺术和理性的关系。
西方从尼采开始,早已怀疑或根本否定理性。解构主义把理性登峰造极地搞笑了一通(参见 特别严肃的搞笑:施舍的乞丐--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理性成了个纸老虎。理性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极其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把理性作为分析工具,有限地逼进本质。因此,艺术是不怕被分析的,我们也只能分析到表层。

有另类的“理性”,我还没弄懂。在禅定中,人可以“证悟”《楞枷经》里的“疯话”,而且明明白白的。没入定,没法明白。如果修到阿赖耶识,大概艺术的基因就能看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1 05:52  #129
会员
drinktofly

级别: 小学四年级
积分: 245
发帖数: 191
注册日期: 2003-06
来自: 菲律宾, 0, 0
引用:
最初由 虫虎 发表

厉害的问题。因为分析是理性的操作,所以这些问题等同于艺术和理性的关系。
西方从尼采开始,早已怀疑或根本否定理性。解构主义把理性登峰造极地搞笑了一通(参见 特别严肃的搞笑:施舍的乞丐--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理性成了个纸老虎。理性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极其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把理性作为分析工具,有限地逼进本质。因此,艺术是不怕被分析的,我们也只能分析到表层。

有另类的“理性”,我还没弄懂。在禅定中,人可以“证悟”《楞枷经》里的“疯话”,而且明明白白的。没入定,没法明白。如果修到阿赖耶识,大概艺术的基因就能看清了。


如果修到阿赖耶识,恐怕根本也就超越艺术了。从此,不上论坛。不拍照。
想到李叔同。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1 08:26  #130
会员
红楼废墟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49
发帖数: 48
注册日期: 2005-07
来自: 中国, 浙江, 宁波
引用:
最初由 drinktofly 发表


如果修到阿赖耶识,恐怕根本也就超越艺术了。从此,不上论坛。不拍照。
想到李叔同。


“不上论坛。不拍照。”并不一定能超越艺术吧?
“上论坛。拍照。”并不一定超越不了艺术吧?
——我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自己找一个暴君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1 13:43  #131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教科书上对艺术的标准定义来自杜威1937年的论文,“艺术是人类的经历”。所以按此弟兄们怎么说都对,只要人能经历的事情,都可以叫艺术。

咱们也可以打个禅语,“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心动”。心动就有艺术。心念斩断后,艺术跑哪里去了?好象应该又回到众生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1 13:50  #132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谁能取代解构主义?
谁能取代解构主义?

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看,解构主义的逻辑与禅学的逻辑是一致的。夏威夷大学的哲学教授成中英用了三十年时间研究禅的本体诠释,恐怕是当世学人里解释得最精炼的:“X = 所有Y 并且 所有非Y”,亦即“黑”和“白”必须一定永远同时成立。例如在一个解构主义的实例里(附后),我们用逻辑分析证明了,“老妇同时在乞讨和施舍”,内层结构里,“施舍行为同时是有益的也是有害的”。我们再来看几个禅语:“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山一日举竹篦,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着竹篦则背,唤作什么!”;“不可有语,不可无语,速道!速道!”;还有贯穿《金刚经》的逻辑结构“是X,即非X,是名X”。

这些逻辑悖论的荒谬,并不能证明事实就是荒谬的,反而有效地表明了西方思想史上形而上学逻辑分析自身的局限性。真实的“意义”必须在形而上学的背后去寻找。显然,这个寻找的操作,不可能通过逻辑分析完成。否则,我们将永远在解构的解构的解构里不停地打转,永远不能摆脱荒谬。德里达在六十年代构建解构主义学说时,清醒地意识到逻辑悖论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因而他给出了一个“背后”:被解构的剩余物,既在,又不在(原话是既在场又缺席),是一种漂浮的“踪迹”。此“踪迹”只能依靠人的直觉先验来把握。尽管德里达自己没有真正弄懂道和禅,我们还是可以一眼看出“踪迹”的原形,那就是“道”或者“空”。那么,“踪迹”的背后又是什么?德里达说不出所以然来。逼他讲“直觉”的直觉又是什么,实在难为一个理性传统的犹太人。

依赖直觉来认识把握世界,现当代西方哲学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之前是理性横行),远远落后于二千五百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对悟性的运用。理论上看,禅学可能完全涵盖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有的,禅学已有。超越“踪迹”,解构主义就无能为力了。在理论的层面上,禅学是可以取代解构主义的。由此,解构主义之后的路途,可以从禅学中窥出端倪。

最近,我发现美国有一个哲学博士生试图恢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的直觉体系,以此作为复兴基地,力图排斥东方哲学。这种可预见的失败行为似曾相识,五六十年代,中国有过关起门来“超英赶美”的狂想。眼下中国伪国学泛滥成灾,提起国学,令很多人倒胃口。就好比今天满街的假饺子全是耗子馅的,于是人们情愿到麦当劳。真相是,麦当劳巨无霸的营养成分其实比耗子还糟糕。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辛苦一下,自己擀皮和馅包饺子,热热闹闹大吃一顿,再留一盘给洋人邻居尝尝。

----------------------------------
附(归档)另一个相关的贴子:特别严肃的搞笑:施舍的乞丐--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解构”一词在百度搜索里返回763,000个结果,确实是个时令中文的流行语。由于接连遭遇误读,我开始怀疑,解构主义在中国具体应用的真伪问题。

现在我们用“原装正品”的德里达解构方法做一次特别严肃的搞笑。见图(我自己拍的):



此图的表面意义很明确。文本就是“老妇在行乞,少妇在施舍”。显然,少妇处于优越地位(请记住)。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文本。先列出文本背后的一个结构:“施舍能满足人的需求。”,再用它分析文本:“通过施舍,老妇得到物质满足(金钱),少妇得到精神满足(行善)”。此为文本结构。

下一步,颠覆结构,开始解构。相同文本(“施舍”)的社会意识里,人们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满足更重要。因此,“通过施舍,老妇实际上满足了少妇的精神需要,而且实际上精神需要更有价值”。

最后,被颠覆的结构回朔到原文本:“老妇在施舍,少妇在行乞”。现在,老妇处于优越地位。

运用西学的逻辑实证,我们三步,把黑的变成了白的。

还可以进一步做二次解构(解构的解构)。此时,更高一层的文本就是原来的结构:“施舍能满足人的需求”,显然,施舍是有益的(请记住)。针对该文本,我们给出一个背后的结构:“人满足了会有幸福感”。

然后,颠覆结构。相同文本(“满足”)的社会意识里,人们认为人的欲望永无休止,因为总不知足,人满足了实际上会要求更多的满足,又由于不可能得到一切,反而会痛苦。因此,“人满足了会产生罪恶的欲望”。

最后,被颠覆的结构回朔到原文本:“施舍不可能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还是罪恶行径”。现在,施舍变成是有害的。

运用西学的逻辑实证,我们三步,把黑白颠倒的背后,再颠倒黑白,用这样严格的思维,可以一直颠倒下去,做N次解构。

这就是西方当代的哲学困境:我们没有真理,我们都是骗子,我们在相互欺骗中生存。生活就是在颠来倒去中搞笑,玩痞,装酷,泼皮。西方玩到九十年代累了,疲了,颠倒不出新花样,于是开始寻找出路,进入“重构”时期。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继续这个搞笑游戏,骗得正欢。

但中国文化也幸运,禅学给出一个现成的出路。禅学的思维方法就是最彻底的解构。如何摆脱无休止的颠倒?悟境!放下二元的执着,进入绝对的一元。


[ 此帖由 虫虎 最后编辑于: 2006-04-21 14:09 ]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4-26 11:32  #133
会员
红楼废墟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49
发帖数: 48
注册日期: 2005-07
来自: 中国, 浙江, 宁波
"眼下中国伪国学泛滥成灾,提起国学,令很多人倒胃口。就好比今天满街的假饺子全是耗子馅的,于是人们情愿到麦当劳。真相是,麦当劳巨无霸的营养成分其实比耗子还糟糕。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辛苦一下,自己擀皮和馅包饺子,热热闹闹大吃一顿,再留一盘给洋人邻居尝尝。"

好主意!好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自己找一个暴君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7 18:54  #134
初级会员
缘木斋主

级别: 小学一年级
积分: 1
发帖数: 1
注册日期: 2006-03
来自: 中国, 广东, 湛江
非常好这样的讨论。读了上面各位老师的观点,受益多多。于是也想说几句,不知切题否。

1、“如果规则阻止了想象力的发展,那就打破它”这句话没错。但我又记起学画时老师的另一句,也是我一直信奉的一句话:“学习阶段时一定要学规则,但创作时一定要设法突破规则”。
2、“个性是艺术存在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应包括区域文化现象。
3、艺术家为早些得到某人或某些人的认可,而去制造“作品”,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需要“面包”和“鲜花”。但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如果走远了就断送了自已,其结果是成了没有“艺术行为”或“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类人如果走到了这一步,往往自已会暗自偷乐,因为他的明智行为而名利双收,闲下来,就是去当评委或别的有成就感的角色混混)
4、世界是多元化的,艺术是多样性的,文化现象和状态也是不统一的。有人当狼、有人当狗、有人当羊,挺好,为何在意自已今天的角色。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会变的。这种变,不是靠一两个艺术家或理论家的醒悟和引领,而是应顺应艺术圈外一个区域或国家发展进程来推动的。但这种觉醒的意识扩散和讨论很值得。
5、其实,我个人认为,建和谐社会,大家没必要都去争狼的角色,羊和狗都可以。过份澎涨的民族意识不一定是理智的。存在和影响最重要,别人认可和是否效仿程度不重要。因为A不认可,可能B认可,些时不认可,可能百年后认可。许多艺术家生前个人和作品均被忽视,但历史和后人没有否定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影响更深远,往往超越了那些见效快的艺术家。
胡言几句,重在参与。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2006-05-08 10:24  #135
会员
虫虎

级别: 初中二年级
精华: 1
积分: 2496
发帖数: 2349
注册日期: 2006-01
来自: 美国, California, Palo Alto
缘木斋主的观点都很好,我理解的前提是“道行”下的一种超然的“随性”。如此,狗,狼,羊的角色处在很高的境界上,就是讨论中提到的“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一旦明白了,就没有必要去费心思去想做狼好还是做狗好,“放下”妄念,必成正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搜索:主题· 帖子· 图片 引用 · 报告  
回复帖子 总页数 (13):    1   <<  6  7  8  9  10  >>   13     < 上一页 | 下一页 >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返回论坛 »
所有时间均为GMT+8:00. 现在时间是 16:29.
  ©2012 新摄影. Nphoto.net.    关于NPHOTO  |   使用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京ICP证120230号   京ICP备12004737号-2 Powered by Nphoto Forum v0.5.0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