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和禅
读了国内学者的一些文章,发现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曲解解构主义,表现在试图给解构之后的残余物寻找具体意义,颠覆了一个东西同时在构建另一个东西,导致颠而不覆。中外有几位学者,我觉得理解透彻,提出了禅学就是一千多年前发明的解构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学说的始作俑者)解释解构的残余物十分晦涩(一种漂浮的“能指”),禅宗把世俗的“执着”,通过悟性思维彻底解构之后,进入了另一个更为广衾的“空”的世界。禅学既浅显,又深奥,其思维深度,西学只能望其项背。 以前在实验版谈过解构主义,虽有消遣之嫌,胜过曲解。 2006-04-20 ----------------------------------------------- 特别严肃的搞笑:施舍的乞丐--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解构”一词在百度搜索里返回763,000个结果,确实是个时令中文的流行语。由于接连遭遇误读,我开始怀疑,解构主义在中国具体应用的真伪问题。 现在我们用“原装正品”的德里达解构方法做一次特别严肃的搞笑。见图(我自己拍的): 此图的表面意义很明确。文本就是“老妇在行乞,少妇在施舍”。显然,少妇处于优越地位(请记住)。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文本。先列出文本背后的一个结构:“施舍能满足人的需求。”,再用它分析文本:“通过施舍,老妇得到物质满足(金钱),少妇得到精神满足(行善)”。此为文本结构。 下一步,颠覆结构,开始解构。相同文本(“施舍”)的社会意识里,人们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满足更重要。因此,“通过施舍,老妇实际上满足了少妇的精神需要,而且实际上精神需要更有价值”。 最后,被颠覆的结构回朔到原文本:“老妇在施舍,少妇在行乞”。现在,老妇处于优越地位。 运用西学的逻辑实证,我们三步,把黑的变成了白的。 还可以进一步做二次解构(解构的解构)。此时,更高一层的文本就是原来的结构:“施舍能满足人的需求”,显然,施舍是有益的(请记住)。针对该文本,我们给出一个背后的结构:“人满足了会有幸福感”。 然后,颠覆结构。相同文本(“满足”)的社会意识里,人们认为人的欲望永无休止,因为总不知足,人满足了实际上会要求更多的满足,又由于不可能得到一切,反而会痛苦。因此,“人满足了会产生罪恶的欲望”。 最后,被颠覆的结构回朔到原文本:“施舍不可能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还是罪恶行径”。现在,施舍变成是有害的。 运用西学的逻辑实证,我们三步,把黑白颠倒的背后,再颠倒黑白,用这样严格的思维,可以一直颠倒下去,做N次解构。 这就是西方当代的哲学困境:我们没有真理,我们都是骗子,我们在相互欺骗中生存。生活就是在颠来倒去中搞笑,玩痞,装酷,泼皮。西方玩到九十年代累了,疲了,颠倒不出新花样,于是开始寻找出路,进入“重构”时期。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继续这个搞笑游戏,骗得正欢。 但中国文化也幸运,禅学给出一个现成的出路。禅学的思维方法就是最彻底的解构。如何摆脱无休止的颠倒?悟境!放下二元的执着,进入绝对的一元。
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吃饱了撑了打的第一个响嗝(1991) Art=Communication(1997) 艺术回归大众=大道无形(2005)
|